“布衣”的古義:1)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穿麻布衣服)。2)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
“布衣”的今義指麻布衣服。
“布衣”的制作發展:
“布衣”是布做的衣服。這裏的“布”,不是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羅大眾。雖然麻制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
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
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壹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擴展資料:
“布衣”在古代的應用:
1、布衣將相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壹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
有出身白徒(壹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等。他們流品很雜,除婁敬外,均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及同項羽的鬥爭中,逐漸壯大起來。西漢建立後,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
2、布衣精神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識分子堅守的壹種信念。他們不畏於勢,不惑於神,不棄尊嚴,孤守懷疑、叛逆、自由而曠達。
布衣精神,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濟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之外,又受墨家的影響,重壹諾千金,樂解危濟困。布衣精神還很重視布衣之操、布衣之禮:貧賤生殺不能去其誌,抱著濟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趨炎附勢。
百度百科-布衣 (詞語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