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麥卡錫以《遞回函數的符號表達式以及由機器運算的方式,第壹部》為題,於ACM通訊上發表LISP設置。麥卡錫的學生Steve Russell根據該論文,以IBM 704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運算中心成功執行了第壹版的LISP。 1962年,麥卡錫及人工智能小組按LISP 1的編譯基礎上改良出LISP 1.5版本。 1969年9月,史丹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Lynn Quam與Whitfield Diffie推出的Stanford LISP 1.6廣泛地被應用於使用TOPS-10系統的PDP-10計算機系中。可是,Stanford LISP 1.6版本自麻省理工智能項目更新LISP 1.5成MACLISP及BBN科技公司推出的InterLisp成功後,漸被棄置。 自1960代末年至1980年初年,各種更新LISP版本湧現,有源自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Franz Lisp、在AutoCAD運行的AutoLISP前身XLISP、猶他大學開展的Standard Lisp及Portable Standard Lisp、專屬於Lisp機器上運行的ZetaLisp、源自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的LeLisp、以及MIT人工智能實驗室的Gerald Sussman與Guy Steele所開發的Scheme等。 1984年,改良自MacLisp、集各版本大成、跨平臺、且被目為事實標準的Common Lisp誕生。至1994年,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對Common Lisp語言進行了標準化。 自穩定運行的Common Lisp出現起,再有各機構按各自所需而開展後續Lisp,包括1990年來自歐洲用戶的EuLisp、運行於Java虛擬機的Clojure、受到Maclisp影響而創的Emacs Lisp、以及自由開源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的CMUCL、還有IsLisp,Racket,ACL2等蓬勃湧現。 自2000年起,LISP***享者合力支援的自由開源社區逐漸形成,致力於LISP後續發展。 2002年10月,第壹屆國際LISP會議於美國舊金山開展,其後LISP大會不定期於全球各地舉行,包括201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以移動概念作主題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