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意思為:明月從什麽時候才開始出現的?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詩介紹: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麽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麽遺憾吧,為什麽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裏,也能***享這美好的月光。
擴展資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賞析:
壹開始就提出壹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壹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壹種類似的精、氣、神貫註在裏面。
從創作動因上來說,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
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註,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壹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註、更迫切。
“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百度百科-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