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汙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平,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壹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方案、優化布點、現場采樣、樣品運送、實驗分析、數據收集、分析綜合等過程。總的來說,就是計劃-采樣-分析-綜合的獲得信息的過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環境監測主要采用分析化學的方法對汙染物進行分析,但由於環境汙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級別)、變化快,實際上是分析化學的發展,被稱為。從 60 年代起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汙染不僅包括化學物質的汙染,也包括噪聲汙染;不僅包括汙染源的監測,也包括環境背景值的監測,環境監測的範圍擴大,手段更多,這個階段被稱作。進入 70 年代,環境監測技術進入自動化、計算機化,發達國家相繼建立全國性的自動化監測網絡,這個階段被稱為。
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對於聲、光的監測),化學手段(各種化學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廣度法等),生物手段(監測環境變化對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響)。
按照監測對象,環境監測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汙染源監測兩種。
實施部門:
壹:政府事業部門
環保局下轄環境監測站,幾乎每個省市縣(區)都有環境監測站,例如:深圳市環境監測站、北京市環境監測站。
二:軍區環境保護
軍區的環境監測站,涉及到國家軍事機密的環境監測由軍區的環境監測站實施,例如,廣州軍區環境監測站。
三:學校科研單位
壹些學校擁有實驗室,並通過國家認證,開展環境監測,主要目的是教學科研,也接受壹些委托性質的環境監測業務,例如:廣東省環境保護學校實驗室、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室等。
四:民營環境類檢測機構
環境保護日益被重視起來,隨之環境監測市場不斷擴大, 傳統的環境監測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環境監測需求,國家逐步開放了環境監測領域,民營力量加入了進來。專業從事環境監測,且具備CMA資質,開展的項目與環境監測站幾乎相同的民營監測機構已成為社會委托性質的環境監測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