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天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宇宙結構學說。這壹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壹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壹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壹樣過往天空,因此這壹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天圓地方說”雖然符合當時人們粗淺的觀察常識,但實際上卻很難自圓其說。比如方形的地和圓形的天怎樣連接起來,就是壹個問題。於是,天圓地方說又修改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壹把大傘高懸在大地上空,中間有繩子縛住它的樞紐,四周還有八根柱子支撐著。但是,這八根柱子撐在什麽地方呢?天蓋的傘柄插在哪裏?扯著大帳篷的繩子又拴在哪裏?這些也都是天圓地方說無法回答的。
到了戰國末期,新的蓋天說誕生了。新蓋天說認為,天像覆蓋著的鬥笠,地像覆蓋著的盤子,天和地並不相交,天地之間相距8萬裏。盤子的最高點便是北極。太陽圍繞北極旋轉,太陽落下並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就像壹個人舉著火把跑遠了,我們就看不到了壹樣。新蓋天說不僅在認識上比天圓地方說前進了壹大步,而且對古代數學和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宇宙的形成假說在新蓋天說中,有壹套很有趣的天高地遠的數字和壹張說明太陽運行規律的示意圖——七衡六間圖。古代許多圭表都是高8尺,這和新蓋天說中的天地相距8萬裏有直接關系。
蓋天說是壹種原始的宇宙認識論,它對許多宇宙現象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同時本身又存在許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學家壹行等人通過精確的測量,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中“日影千裏差壹寸”的說法後,蓋天說就無從立腳了。
知識點
圭表
圭表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國就開始使用了。
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就是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利用圭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可以定回歸年或陽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