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意代表佛教謙和至尚的修行者。梵語在古西域語中不確切的音譯,古印度梵語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遮耶,省音為和尚等,在中國等地則常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和尚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院君王氏 ,夜夢壹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壹驚。”丁玲《母親》壹:“後來二老爺又出門了,音信都沒有,說是看破紅塵做和尚去了。”參閱 唐慧琳《壹切經音義》卷二、《釋氏要覽上師資》。
和尚有以下別稱:阿阇梨;比丘;比邱;禪師;出家人;毳客;大師;佛佗;和上;和阇、和社;鶻社;近誦;喇嘛;力生;親教;親教師;瞿曇;阇梨;釋子、頭陀;殟社;烏社;鄔波馱耶;捂波地耶;烏邪;依學;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
和,為三界統稱。尚,乃高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只有釋迦能稱得,但後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槃之後,在世比丘為世間第壹福田的緣故吧。
和尚壹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於闐國則稱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釋延達與武僧壹龍
和尚或和阇羯磨。疏雲: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傳雲:和尚,梵本正名鄔波遮迦。傳至於闐,翻為和尚,傳到此土,什師翻名力生。舍利弗問經雲: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常近,受經而誦。善見雲: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明了論本雲:優波陀訶,翻為依學,依此人學戒定慧故,即和尚也。義凈雲:鄔波陀耶,此雲親教師,由能教離出世業故。故和尚有二種:壹依教,即受業也;二依止,即稟學也。毗奈耶雲:弟子門人,才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即舍依止。
“和尚”本是壹個尊稱,要有壹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長久以來這個被用為對壹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壹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而壹般對出家人的尊稱有“法師”等。
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壹個釋迦族部落裏,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壹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發,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壹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無數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壹切牽掛,壹心壹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發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壹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壹種儀式。
印度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發,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