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被稱為“戲曲之鄉”、“戲窩子”,擁有壹批風情萬種、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珍品。
在戲臺上,有優雅委婉的梨園戲,有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有端莊詼諧的高甲戲,武功高超的打城戲,以及韻味深長的南音藝術。如今,這些“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藝術,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傳誦於泉州城鄉、海峽兩岸、東南亞乃至歐美拉。除此,民族音樂、舞蹈、曲藝等,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如籠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謠、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車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說書講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術的搖籃,其中,五祖拳、白鶴拳等南少林武術祖拳獨樹壹幟,流傳於福建、廣東、臺灣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間練武之風極盛,至今傳承有人,所以群眾性武術運動很活躍。
在傳統工藝方面,彩紮、剪紙、刺繡、竹編等千姿百態,紛呈異彩。木雕、石雕、瓷雕蜚聲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讓海外華人華僑引為自豪。閩南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範壽春說:
“海外鄉親對青石雕很有感情。我的家鄉在惠安,當然對惠安青石雕也就更有感情了。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它的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對外開放歷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存。在這裏,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勝跡,還有遍布城鄉的民間信仰習俗,如天後媽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臺灣同胞尊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誠敬奉。其中,世界罕見、中國獨壹無二的摩尼教遺跡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晉江羅山鎮華表山麓。畢業於大學歷史系的蔡惠瓊小姐對家鄉的景觀了如指掌,她介紹說,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壹種宗教,唐高宗年間傳入中國,至唐元開中已傳至泉州。這座草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頭構築,單檐歇山頂,崖壁上鑿有壹個圓形佛龕,裏面雕刻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寬0.83米。佛像身上穿著寬袖僧衣,坐在蓮花座上,面相豐滿,莊嚴肅穆。”
泉州的民居建築,又是壹道亮麗風景線。漫步在泉州古城,隨處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泉州南建築博物館館長黃金良說:
“泉州的建築特色體現了‘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宮殿式’的建築風格。”
其中那“官式大厝”,中軸對稱,富麗堂皇,屋頂懸山曲線、燕尾翹脊,生機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輝煌。現存的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鱗次櫛比,出磚入石,古色古香,氣勢宏偉。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築的精華。
泉州的人物服飾,更是獨領風騷。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惠安女。黃鬥笠、花頭巾、齊肚裝、銀腰帶、大折褲,被人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那濃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協調的造型,與惠東沿海蔚藍的海水、金黃的沙灘相映成趣,傾倒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藝術家與采風者。又如東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歡在頭上簪花插釵,成了頭上的“花園”、“發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風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豐富的食物資源,用以傳統的制作工藝,形成僑鄉的風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揚四海。泉州市旅遊局局長顏年安先生說:
“泉州牛肉羹飲譽海內外,它又脆又酥松,美味可口。蠔仔煎、炒蟹花、深滬水圓湯(魚丸湯)、崇武魚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湯圓、燒肉粽、面線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餅、永春老醋、安海土筍凍、泉州綠豆餅,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號食品,則是海外赤子魂牽夢繞、激起無限鄉思鄉戀的故鄉風物。如今,泉州溫陵美食街更成為泉州風味食品的窗口之壹。
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地方經濟為主旋律的綜合節俗也因地制宜,應運而生。如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南少林武術節、廣場民間藝術節、旅遊文化節、民間歌詠節,又如德化陶瓷節、安溪茶藝節、惠安石文化節、石獅燈謎藝術節、晉江服裝鞋帽節、南安建材博覽會等融產品推介、旅遊觀光、藝術博覽、民俗風情於壹體,盡情地顯示當代泉州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