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捐款問題

捐款問題

第壹,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語言,和我們壹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麽差別呢?壹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壹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裏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壹般民眾、專業人士壹起使用的詞匯。這個詞匯已經成了公***語言,其最大的特征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麽,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匯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麽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每壹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系。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沖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壹進來,大家覺得心裏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壹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麽?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關系。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壹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系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沖突多還是少。如果沖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沖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壹個社會裏總是分兩種人,壹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壹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壹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壹個社會裏,占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沖突的,那麽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壹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裏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裏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壹個社會裏主流的階層,占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壹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沖突,為什麽?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壹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壹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壹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汙腐敗分子。官員壹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幹什麽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沖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壹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沖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妳錢,明天就會罵妳,狗官,因為昨天給妳錢妳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系,很慶幸自己有關系;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壹個社會主流是傾向於和諧的,就會和諧,如果主流不傾向於和諧,要和諧就很困難。

另外還可以從制度上理解。壹個社會總是會存在沖突的,和諧肯定是暫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通過壹些制度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利益沖突、政治沖突乃至宗教沖突,還有壹些文化意義上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制度變革,讓這些沖突在制度意義上得到解決,那麽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沖突解決的機制很少,很多沖突都憋在壹起,最後跟地震壹樣爆發出來,這個社會即使看起來很平靜,也可能是即將爆發沖突的,尤其是嚴重沖突的社會。我們如何在建設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利用公益組織來使得我們的很多社會道德空間,互助互愛的空間能夠擴大,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制度創新的任務。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對和諧社會還有很多理解,比如說我們學習黨的文件,閱讀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來他是從政治家的眼光,從有歷史的執政黨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會說和諧社會是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開始壹直到現在,這條思路壹直要實現的理論,也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壹個問題。但他提出來壹點,民主法制,這是在制度意義上能夠給沖突解決提供空間,還有其它的,像公平、正義再分配問題,希望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的時候不至於出現兩極對立,公平、正義,就是給窮人以轉移支付。還有其它的,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作為政治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角度去理解的,還有其它做法。在給領導幹部講話時就會提出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財政得到重視,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上,不僅研究重大問題,而且要落實到實處,在日常工作當中占有優先的位置。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眼光,這種政治家的眼光跟學者的眼光不壹樣。

作為壹個公益組織,對和諧社會怎麽看?這是另外壹個看法。作為學者有壹個看法,如果作為政治家有壹個看法,公民可能也會有看法。對公益組織有壹個什麽樣的看法?這裏我所說,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公益組織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組織裏的壹種,壹個社會有很多組織,比如家庭鄰裏組織,家庭組織很簡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組織。鄰裏關系,社區組織,人住在壹起,就成了社區組織,都是有居緣關系和血緣關系。而公益組織不壹樣的地方就在於往往是自願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區的。還有壹種組織是政府,它具有強勢性,政府是公益的,為了公***利益服務的,除非是過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為公***利益服務。政府跟公益組織不壹樣的地方就在於政府是強制性的,政府缺錢了可以讓大家交稅,妳不交稅我給妳發傳票,說明壹下妳交稅的情況,如果不說馬上去調查妳,不配合,找警察把妳抓起來,有強制力。但是公益組織說妳給我捐點錢,如果不捐我抓妳,那肯定不行,要自願。還有財政支出本身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過程,而對公益組織來講,也涉及到具體的法律問題,但不像政府的那麽復雜。當然其它的區別,比如跟企業不壹樣,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我們也經常講企業有社會責任,有公***利益,企業財產多了,社會就富了,也有錢了,但對公益組織來講,他的公益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組織是直接以公意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呢?如果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角度看和諧社會,他會說我要做好經濟發展工作,企業做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不解雇工人,企業做大,多招就業工人,多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和諧社會。對政府來講,公***財政支出偏向解決沖突問題,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點,至少是壹部分組織資源放在解決沖突上,解決和諧社會問題。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它的目標是什麽呢?就是利用在社會上籌集到的道德性的資源來做壹些事情,籌集的資源是道德性的,不是營利性質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樣強制性的籌集資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資源,來解決道德資金可以產品的各種各樣的沖突,我認為這是公益組織非常重要的基礎。做好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事是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舉個例子,古代賑災的時候,弄了好多錢去發放,壹發放就出現很多爭議,大家都有很多不滿意,因為錢很難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裏。如何去發現真正需要的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很困難。我以前做過試驗,給每個同學,每個人給5塊錢,花壹天時間在街上,找到壹個真正值得妳把5塊錢花出去的人,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困難。我問了很多同學,在火車站、飛機場,在大街上把錢付出去的時候,妳知道這筆錢花的值還是不值,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對政府來講也是壹樣的,公***財政資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錢,壹評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錢實際上沒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裏。如美國的農業補貼,本來要讓窮人得到糧食,最後都得不到,農業補貼都讓富裕的農場主拿去了,這又很大的爭議。那麽多的慈善資金進入實踐領域以後,實際上會引發更多的沖突。引發沖突的結果是在道德領域裏,慈善事業越做越小,另外,並沒有滿足讓人心態很平等的感覺。這是要考慮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經濟上掙錢會發生沖突,兩個人掙錢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通過市場經濟競爭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發生沖突,通過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決。道德上可能發生的沖突就是如何讓大家的愛心真正能夠得到回報,能不能讓大家的愛心有壹種擴張性,而不是收縮性。今天花了50塊錢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這筆錢是做了好事還是被人騙了。我今天花50塊錢真高興,做了壹件好事,另外壹個人說不好意思,我告訴妳這50塊錢被人騙了,那個人剛拿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在商店裏換整錢。我有壹次看見壹個人拿著壹堆零錢在那兒換,他就在門口要飯,中午換零錢200塊錢,下午換200塊錢,壹天400塊錢,90年代初,壹兩個月就有1000、2000塊錢,比我們壹個月的工資還要高。這樣的事情多了,就引發了道德沖突,其結果是道德資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少。

還有我們在很有道德的幫助人的時候,也可能有意無意的傷害人。因為道德本身有強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幫助,是因為他得到了妳的幫助以後,心裏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時候人家請我喝壹瓶汽水,我就想壹定要請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這樣的,壹般的窮人更是這樣的。壹旦道德資源發生轉移,慢慢會出現另外壹種沖突。比如我們給壹個貧困生提供幫助,給他200塊錢,第二天我發現那小子在那兒喝啤酒,我的200塊錢給了妳妳去喝啤酒,這個時候我有壹個想法,我自己都舍不得喝啤酒,妳拿200塊錢喝啤酒,這時我們應該怎麽辦?這時的沖突就產生了,怎麽產生的?他把我的錢用於我不認為他應該花的地方,這時有兩個選擇,壹,我把錢收回來,另外,加強監督。但妳會發現如果對他加強監督,會導致壹個什麽結果呢?這需要在200塊以外還要加更多的錢,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麽多的監管,其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難說。這裏,強調以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是很不壹樣的,以德為本往往在道德上貶低接受幫助的人,讓其受監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強調以人為本就不壹樣了,即使再窮的人,難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嗎?不就喝杯啤酒爽壹爽嗎?即使富的人也是壹樣的,有的時候奢侈壹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為本,我們就可以給他壹種新的標準,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處理他得到的救助資金,這樣沖突就會減少了,沖突減少了以後,我們就會理解,並且去觀察他,實際上他喝壹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買的啤酒比買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買最便宜的啤酒來喝。這也是道德上可能會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越厲害,整個公益事業的事業會做小,而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對立面,對立性就會強化。這樣的社會,就是不和諧的社會了。

還有壹個比較重要的是公益組織能夠替政府,也能夠替個人解決道德資源不正當分配的問題。我們花5塊錢、花50塊錢在街上,最後讓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所謂需要道德幫助,這筆錢是自願捐出來的,又自願配置到需要的人那裏去,結果是什麽?如果他不需要,誰越不道德,誰得到的道德資源就越多,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益組織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潛在可能存在的沖突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組織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公益組織其它方面的含義,超越道德領域還能起到什麽作用?公益組織除了道德領域之外,還可以做到壹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完善民主和法制,這就很重要,公益組織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貧困生、貧困者、智障者,包括婦女、兒童,現在還沒出生的那壹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動物,這都是公益組織代表的人。這些人在政治過程裏,基本上只有很少壹點點聲音,很難得到代表。比如圓明園最近防滲透工程就可以看出來,圓明園本身不會為自己說話,誰為它說話呢?專家為它說話。今天開聽證會,很多人都來自於公益組織,公益組織起到了為不能說話的人或者物說話,包括黃河也是壹樣,黃河是母親河,國家的河,黃河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母親河,所以黃河斷流,如果沒有公益組織為它代言,而政府對黃河來講往往是兩難的,政府壹方面要解決缺水問題,另外壹方面還要搞水的分配,搞發展問題,又要保護它,壹只手保護,壹只手不保護,稍稍偏壹點就出問題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黃河水資源的時候,除了行政性配制以外,也沒什麽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個好處就是見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遊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另外壹個方面的問題,行政性配置的時候,往往降低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讓水真正用到產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於完善民主法制過程當中弱勢的人,或者沒有發言權,沒有機會發言的人有更多的發言。

公益組織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所謂公平、正義,就是讓壹個社會不要兩極分化,讓比較窮的人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關照。壹個富裕的社會,每壹個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而且每個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能夠得到比較多的關懷的社會。

還有壹個是公益組織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性的競爭往往會導致很多不和諧的問題。不和諧的問題,需要公益組織做壹些補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業家捐款,非常大的動力在於除了交稅以外,交稅是應盡的義務,沒有什麽道德感。我今天交稅了,是納稅大戶,可以,但是他沒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個人的資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還會說這小子捐那麽多錢,肯定幹了不少好事,實際上是幹了不少壞事,要幹點好事彌補壹下,這是沖突性的語言。如果以公益組織的身份幫助他做的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沖突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家本身,很少有精力親自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公益組織就是補充性的作用,讓市場經濟能夠在平滑的過程當中運作。

第三,很重要的壹點,公益組織可以解決政府所舉辦的公益活動所面臨的政府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說服務性政府,但政府還是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強制性表現在哪兒?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搞義務教育“壹費制”,政府強制學校只能收那麽多錢,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壹律的,不可能多元化,壹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這時如果有壹個基金會介入,就可以解決“壹費制”所帶來的弊端問題。怎麽解決呢?壹個地方有些家長比較富,很多家長比較窮,這時有些家長願意出錢為自己的孩子有壹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政府又不允許他超越“壹費制”,收他的錢,家長在這個空間裏只能把錢塞給教師,讓教師在晚上給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學校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這時的教育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個基金會籌集這些款項,介入到這個學校裏面去運作起來,這個學校可以超越“壹費制”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會出現亂收費的問題,因為基金會運作,是另外壹套運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務項目。而這些公益性的服務項目,壹般來講都可能會糾纏壹些違法的人。如現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傳播疾病,這時政府就有兩難,壹方面要抓他,另外壹方面要給他提供安全救助,這時就容易出問題,什麽問題呢?政府教育他,或給他支持,給他提供幹凈的針頭,讓他安全吸毒的同時,避免毛病的同時,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來的,強制戒毒,賣淫也是壹樣的,也是要抓起來的,壹方面是非法行為,另外壹方面要讓他安全,這就很麻煩。政府無論是鼓勵他,放縱他,還是把他們抓起來,福利性服務項目都根本開展不起來。這時公益組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政府的兩難,政府是負責抓的,但是公益組織是負責服務的,只有政府給公益組織提供信息,公益組織的信息只用於服務,而不給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說,公益組織所掌握的吸毒、賣淫違法的信息,只用於自身的專業化服務,不用於政府執法,這樣兩條線,公益組織總是自願服務的,自願的,而且有專業知識的。對政府來講他是執法。政府和公益組織有壹個很好的配合,這個配合就是需要有誠信機制,不能說政府這邊的信息太少了,妳掌握那麽多信息,給我吧,要把他們都抓起來,後天再去服務不可能,問題又大了。

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幫助政府解決壹些難題,這是公益組織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所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