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高錕(Charles K. Kao)簡介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高錕(Charles K. Kao)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壹半的獎金,***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壹半獎金。

高錕

中文名:高錕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別: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

現居地:中國香港和美國輪流居住

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物理學家、北京郵電大學名譽教授、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親是國際法庭的律師,弟弟高铻。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著名詩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員。

入學前,父親聘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铻讀四書五經。10歲,高錕就讀世界學校(今日的國際學校),需要讀中文之外,也要讀英文和法文,學校聘請留法的學者回來教授,高錕開始接觸中國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錕小時候住在壹棟三層樓的房子裏,三樓就成了他童年的實驗室。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曾經自制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嘗試自制炸彈。最危險的壹次是用紅磷粉混合氯酸鉀,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壹顆顆彈丸。待風幹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途人。後來他又迷上無線電,很小便成功地裝了壹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1948年全家移居臺灣。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進入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畢業後,他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沒有電機工程系,他遠赴英國東倫敦伍爾維奇理工學院(現英國格林威治大學)就讀。1957年,他從伍爾維奇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專業畢業。1965年,在倫敦大學下屬的倫敦帝國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1957年,高錕讀博士時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其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師。1960年,他進入ITT設於英國的歐洲中央研究機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在那裏工作了十年,其職位從研究科學家升至研究經理。正是在 這段時期,高錕教授成為光纖通訊領域的先驅。

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壹篇論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將帶來壹場通訊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裏時,光纖維通訊就會成功。1966年,在標準電話實驗室與何克漢***同提出光纖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錕在電磁波導、陶瓷科學(包括光纖制造)方面獲28項專利。由於他取得的成果,有超過10億公裏的光纜以閃電般的速度通過寬帶互聯網,為全球各地的辦事處和家居提供數據。

由於他在光纖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被稱為“光纖之父”。

1957~1960年任標準電話和電纜公司工程師,1960~1970年任標準電信實驗室主任研究工程師。

1970到1974年高錕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當時,光纖領域進入前生產階段。他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勞諾克的光電產品部擔 任主任科學家,後擢升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與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為首位“ITT執行科學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進技術中心工作,1985年則在德國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與此同時,他也擔任耶魯大學特朗布爾學院兼職教授及研究員。1986年,他被任命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標準電話電纜下屬的標準電信實驗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並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從1987年到1996年任職期間,他為中文大學羅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學術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在與內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張“壹步壹步把雙方的聯系實際化”。

高錕於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由於他的傑出貢獻,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壹顆於1981年12月3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目前,他擔任香港高科橋集團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總裁,並致力於開發電信與信息。 1966年,高錕發表了壹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簡單地說,只要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夠利用玻璃制作光學纖維,從而高效傳輸信息。這壹設想提出之後,有人稱之為匪夷所思,也有人對此大加褒揚。但在爭論中,高錕的設想逐步變成現實: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纖應用越來越廣泛,全世界掀起了壹場光纖通信的革命。隨著第壹個光纖系統於1981年成功問世,高錕“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高錕還開發了實現光纖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他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號在無放大的條件下,以每秒億兆位元傳送至距離以萬米為單位的成功關鍵。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1957)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附屬標準通訊實驗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學

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0-1974)

校長(1987-1996)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首席科學家(1974)

工程總裁、行政科學家(1982);

研究事務總裁(1986)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香港高科橋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1996-) 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1977)

英國蘭克信托基金會蘭克獎(1978)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1978)

瑞典艾力松基金會L·M·艾力松國際獎(1979)

美國武裝部隊通訊及電子學會金章獎(1980)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歷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1985)

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1985)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

意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1985)

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1987)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

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1989)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0)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

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1991)

英國格拉茲高大學榮譽工程學博士(1992)

SPIE金章獎(1992)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英帝國司令勛章(1993)

英國達勒姆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4)

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

澳大利亞格理斐思大學第壹服務榮譽博士(1995)

第十二屆日本國際賞(1996)

北京郵電大學名譽教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