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遷。

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遷。

1、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1)鐵路與公路:在中國,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因地區而異。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運輸工具;北方多旱路,人們以乘坐馬車為主。平民百姓外出,多以步行為主。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築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西北、西南和內地之間,基本沒有鐵路交通。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南、西北地區的溝通。到“九五”期末,中國鐵路營運總裏程已躍居亞洲第壹位、世界第四位。在不斷改進機車和對鐵路技術進行改造的基礎上,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行效率。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國時期陸續修建了壹些公路,但由於政治腐敗、民生雕敝,加上汽車和油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公路交通發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國成立後,建起汽車制造廠,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

(2)水運和航空:鴉片戰爭後,輪船進入中國,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設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各大口岸相繼湧現出壹批輪船公司,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的近代化進程。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統壹管理的輪船運輸業,獲得較快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鐵路、公路和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輪船運輸業開始萎縮。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壹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新中國成立初期,乘飛機有種種限制,民航發展有限。改革開放以後,逐步放寬並最終取消了這些限制,航線和航班不斷增加。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壹些中等城市、旅遊勝地都有航線,並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3)通訊工具的變遷:19世紀70年代,丹麥的電報公司私自把電報線架設到上海,建起壹個電報機房。隨後,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壹條有線電報線。從此,清政府開始在各省架設有線電報線。20世紀初,上海崇明裝置無線電臺,設立無線電報局,無線電臺在各地陸續開設。當時有線電報主要用於軍事,無線電報則官商通用。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壹部電話。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壹個電話局,開通第壹部市內電話。到1949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0.05%。新中國成立後,逐漸形成全國電訊網絡。改革開放以後,電訊產業快速發展。到2003年末,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壹位。電話由奢侈品變成日用品。人們還通過互聯網,發送電子郵件。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信息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2、報刊業:

1833年,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中國境內創辦的第壹份中文報刊。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

19世紀中期前後,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比較著名的有《中國叢報》和《萬國公報》等。自19世紀70年代起,陸續出現壹些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戊戌變法前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刊越來越多,且多反映社會思潮。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報刊大力宣傳民主科學思想。中國報刊業呈現出繁榮景象。20世紀前期,中國***產黨先後創辦《***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政論性報刊,同國民黨控制的《中央日報》展開鬥爭,為奪取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人民日報》《紅旗》等黨報黨刊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主要輿論工具,而《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其他類型的報刊,在介紹學術文化、社會生活方面,內容比較豐富。改革開放後,我國報刊業出現欣欣向榮景象。除了黨報黨刊繼續發揮主導宣傳作用外,各種專業性、娛樂性報刊紛紛創辦。各報刊把真實、及時、客觀和講求新聞價值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普遍擴大信息含量,拓寬報道領域。

3、服飾變遷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物質文化生活與社會習俗多沿襲傳統。從當朝皇帝到達官貴人,穿長袍馬褂,吃滿漢食品,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則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當時,吃穿都是中國自產。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百姓生活中,“洋布”“洋裝”漸漸進入中國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結合中西樣式設計的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服裝五花八門,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於大城市中。

新中國成立後,從20世紀50—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人們衣著樸素。由於物資比較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計劃供應。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比較低。改革開放以後,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人們的服裝顏色從灰藍色調為主變為五彩繽紛,從單壹款式走向多樣化。

只能提供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