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五胡亂華是什麽意思

五胡亂華是什麽意思

五胡亂華,中國歷史名詞,意指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奪取西晉政權,形成與南方政權鼎立之勢。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余年間,草原各族及漢族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與漢地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由於漢族人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遷移至漢地南部的長江和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進壹步增進了南方的俚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和經濟聯系。

來源中國傳統上,外族都可以被泛稱為胡人。在秦漢時,冒頓統壹各族,形成匈奴帝國,成為北方諸胡的代表,因此,胡人有時成為匈奴的同義詞。在東漢末年,北方各遊牧民族,包括烏桓、羯、鮮卑、匈奴等,皆被稱為胡人。在此時,也出現五胡或諸胡的說法。

五胡這個名稱的來源,學界有所爭議。從比較早的有關記載來看,胡人的稱謂最初僅限於匈奴所處的河套地區,其他臨近地帶的遊牧族之前大多被稱為戎或狄。至秦末漢初,匈奴開始形成為壹個領地很廣的大型帝國,至冒頓單於統治時期,匈奴擊敗了其西境以月氏為首的諸多羌族部落及個別氐族部落的聯盟,還擊敗了其東境打著東胡旗號的烏桓、鮮卑等部。這些被打敗的部落自然也就被納入到了匈奴的勢力範圍內。由於匈奴以胡自稱,又適逢西漢初期漢匈和解,於是這些被匈奴降服的包括氐、羌、鮮卑在內的各個遊牧族也壹律被當時的漢人視為胡人看待,其被匈奴占領的遊牧地帶也都被默許為胡地。此後漢匈決裂,故此又多以匈奴壹詞來作為漢軍主要作戰對象的專稱,以避免將這個部落體中其他各族同時擺放在敵對的位置上。王樹民、孫仲匯、雷家驥等人認為,五胡即五部胡,源自劉淵領導的五部匈奴。但在這個時期的史書中,五胡常被當成所有胡人的泛稱,未特定指某個種族,在談到匈奴時,通常稱其為匈奴,因此這個說法未得到學界壹致認同。陳寅恪認為,五胡之名,起自於五德終始說,是圖緯符命思想下的產物,並不特定指某個種族。周壹良也支持這個說法。

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因此中國史家又稱此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唐朝官方編輯的史書,如晉書等,由於諸胡入侵中華伴隨著大規模種族滅絕行為,凡有此類性質都不被認為是正統國家,五胡亂華造成中國平民大規模減少,漢人不得不渡河南遷,中華正統政權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首次提出五胡亂華這個名詞。條中列舉7個人_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_、苻堅、慕容垂。但這7個人,分屬4個民族,即匈奴、鮮卑、羯、氐,因此五胡概念在南宋時仍未完全確定。王應麟將五胡解釋為劉淵匈奴,石勒羯,慕容鮮卑,苻洪氐,姚萇羌。元胡三省註資治通鑒時,將五胡定義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在胡三省之後,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這個定義開始被廣泛接受。

起因漢朝在擊敗匈奴後,除了遠遁到塞外的遊牧民,留在原地的匈奴民族,受到漢王朝控制。

46年之後,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草原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朝廷有意識的削弱遊牧民族的勢力,降低其地位,以方使控制。

曹操開始,魏晉就不遺余力將匈奴、羯、氏、鮮卑、羌等各少數民族內徙,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晉惠帝當時,發生了氐帥齊萬年之亂,江統寫下徙戎論,他看出潛在的少數民族問題,於是主張徙民,但由於賈南風專政,所以並沒有采納江統的建言。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雕敝,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機起兵南下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於是中原大亂,史稱五胡亂華。

過程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國號漢。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晉懷帝永嘉四年,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311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余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侄司馬業,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湣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湣帝。

317年晉湣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影響永嘉之亂以後,華北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壹。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洛陽傾覆以後,中原的士族男女十有六七到長江下遊的江南避難。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模更大。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這些南遷的北人,給南方註入了新的活力。北方漢人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走的糾合宗族鄉黨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裏。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壹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華北的六族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廝殺,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外,匈奴、羯、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