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中國歌劇節

中國歌劇節

基礎的發聲方法都差不多。主要的區別在與題材和音樂,中國歌劇根植於本土,題材自然以中國的歷史、現實題材為主。

另外中國歌劇的唱法除借鑒西洋歌劇的唱法外,還會吸收本民族的音樂元素,比如《江姐》就吸收了大量的川劇京劇的元素,《洪湖赤衛隊》也借鑒很多湖北民歌的音樂元素。

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均是音樂藝術與戲劇藝術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壹種高度綜合的藝術。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會型態、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現的藝術類型,從藝術形式上來認識,都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融為壹體的綜合性藝術,因而有諸多的相同之處,在歐洲壹些國家也把中國戲曲稱為“Chinese Opera”(中國歌劇)。西洋歌劇在歐洲不同的國家,雖然其發展形式和藝術特點,都又有各國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形成的體裁也很多,但又有其***同的藝術特征;中國戲曲現已形成三百多種以上的地方劇種,盡管在風格上都有所區別,有其特點,但在總的風格上也有其***同的藝術特征。二者藝術從形成的音樂基礎、時代背景、音樂表現手段等方面來認識,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風格、藝術特征、鮮明的民族特性以及音樂表現手法上的巨大差異。

壹、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形成的藝術基礎和時代背景的異同

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藝術形成的時代背景。西洋歌劇是十六世紀未、十七世紀初,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應運而生的,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發展的結果,最初起源於意大利,它於當時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中國戲曲形成於十二世紀前後,宋、元時期,比西洋歌劇的出現早400多年。但它在形成之前,已經過了較長的孕育期,其萌芽可追溯至中國秦朝的樂舞,俳優等,它是中國民間歌舞、說唱藝術的繼承、融合和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但中國戲曲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特殊的政治情況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形成的藝術基礎有相同的方面,但也有不同基礎。它們都是醞釀於民間帶有情節的歌舞表演和歌舞戲,這是二者藝術形成的相同的藝術基礎。在西洋歌劇孕育中,當時城市古典悲、喜劇演出中,所穿插和出現的“幕間劇”,以及文藝復興後期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從復調音樂形式轉向主調音樂形式,對西洋歌劇的誕生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中的聲樂藝術的異同

西洋歌劇中的聲樂藝術與中國戲曲的聲腔藝術,形式基本相同,以獨唱為主,根據劇情的需要也采用重唱、對唱、齊唱或合唱,是表述人物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以及刻畫人物性格特征的主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其不同的藝術形式、藝術特點和藝術要求。

西洋歌劇的聲樂形式主要有: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等,其宣敘調是用來代替對白的歌唱,也叫朗誦調;詠嘆調是西洋歌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獨唱形式出現,往往在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時期,著重表現劇中人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強調聲樂演唱技巧,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重唱常出現於敘事或強烈的矛盾沖突之中,是不同角色對具體事件所持的不同態度的陳述和爭執,往往是推動劇情發展的藝術動力;合唱是歌劇中群眾角色的語言,在劇中起強調氣氛、刻畫環境、表現群眾思想感情的作用。

中國戲曲中的聲樂形式包括念白和唱腔,戲曲中的念和白是有區別的,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節奏性、旋律性和韻律感。“念”包括人物上場後呤誦的引子、定場詩、下場詩等韻文,音樂性較強,易於和唱腔銜接;“白”即道白,又分“韻白”和“話白”。由話白到韻白再到“念”,形成由日常語言向音樂語言逐步過渡的階梯,通過唱腔之前的“叫頭”、“叫板”以及器樂的“引子”、“介頭”,能自然協調地進入唱腔,使念白和唱腔的結合和諧壹致。中國戲曲中的唱腔可分為三種類型:抒情性唱腔、敘事性唱腔、戲劇性唱腔。抒情性唱腔,主要用來抒發人物內心感情。特點是:字少腔長,旋律婉轉曲折,起伏較大;敘事性唱腔主要用來敘事、對話。特點是:字多腔短,旋律較平直簡樸,呤誦性較強;戲劇性唱腔用來表現感情的強烈變化或戲劇矛盾的尖銳激化。特點是:感情激動、奔放,旋律起伏度大,節奏和速度變化強烈,多用自由節拍。中國戲曲中的唱腔也因角色行當而有所不同,在音色、音量、音域、風格、技巧和曲調諸方面都有不同特點。中國戲曲在唱腔上總的來說分“生腔”和“旦腔”兩大類,生腔的旋律較平直簡練,音區稍低;旦腔旋律較華麗婉轉,音區較高,在演唱中都要求“字正腔圓”。

中國戲曲音樂的唱腔結構也不同於西洋歌劇,受戲曲劇本及唱詞結構的制約性很強,有兩種基本體制:壹是以樂曲系長短句式為基礎構成“分折”劇本結構,也稱“雜言體”,如:昆腔和高腔。與之相應的唱腔結構是“曲牌體”;二是以詩贊系對偶性整齊句式為基礎構成的“分場”劇本結構,也稱“齊言體”,如梆子腔和皮黃腔。與之相應的唱腔結構是“板腔體”。還有在二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體”。

三、西洋歌劇與中國戲曲中的器樂藝術的異同

器樂除為聲樂伴奏外,還起著刻畫人物性格、揭示劇情、發展戲劇矛盾沖突和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這是器樂藝術在二者中的***同作用。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中的器樂形式也基本相同,包括序曲或前奏曲、聲樂伴奏曲、間奏曲以及舞蹈音樂,但又有各自的藝術特點、藝術個性和藝術需求。

西洋歌劇的出現,推動了歐洲樂器制造業的大發展,更為當時器樂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且使得西洋管弦樂隊真正趁於規範化。而中國戲曲則是在因豐富、獨具特色的民族器樂帶動形成的民間歌舞形式、說唱藝術形式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色彩紛呈的戲曲劇種,各劇種的樂隊同西洋歌劇來比也有著大的差異。

中國戲曲中的樂隊壹般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為小型民族管弦樂隊,壹般具有“少而精”的特點,組合樂器種類是因劇種不同而不同,並且多數劇種都有其特定的主奏樂器(京劇以京胡為主、豫劇以板胡為主、粵劇以粵胡為主)和專用文場曲牌(京劇中的《小開門》、川劇中的嗩吶曲牌),按傳統用法,戲曲中的曲牌又可分為:禮樂類、宴樂類、舞樂類、軍樂類、喜樂類和哀樂類。視戲曲劇情需要選擇使用。戲曲中武場是打擊樂,具有音色豐富,節奏鮮明等特點。主要又有三個方面的作用,壹是可指揮全劇的“唱、做、念、打”,表演有節奏地展開,起著統壹和協調全劇的功能;二是以鮮明的節奏配合人物的身段動作、亮相、念白、舞蹈、武打等,強化了情緒的表達;三是配合劇情渲染氣氛,模擬音響等。戲曲中武場的打擊樂的打法也因劇種不同而具特色。中國戲曲中器樂藝術的民族性遠比西洋歌劇要豐富,其樂隊形式也比西洋歌劇要復雜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