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末開始的"士族門閥"時代究竟是怎麽結束的?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壹統中原王朝,***歷二十壹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
壹,動搖基礎
首先,雖然“關隴士族”的等級通過《氏族誌》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之前壹直作為“士族門閥”主體的“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卻遭到了重大打擊,從漢末開始就作為壹等大姓的“山東崔氏”在《氏族誌》中被列為第三等,基本失去了大姓的官方地位。
另外,當時很多庶族地主也憑借《氏族誌》躋身社會壹流大姓的行列,等級提高的程度尤勝“關隴士族”,因此《氏族誌》頒布後,唐朝基本形成了“關隴士族”為上層,庶族地主為基礎的社會格局,“士族門閥”的存在基礎遭到了沈重打擊。
二,改變評判標準
《氏族誌》對“士族門閥”最大的打擊是徹底改變了姓氏等級的評判標準,漢末以來,姓氏等級的評判標準主要是“郡望”和“門第”,以至於出現了壹個我們今天很難理解的現象:壹個姓氏的地位高低取決於名義上是不是大姓,而不是擁有多少實際的權勢與財富。
比如太原王氏(五姓七望之壹)的親屬哪怕已經淪落為壹個街頭擺攤的小商販,那他也是上等姓氏,而庶族出身的人哪怕做到宰相也是下等姓氏,就連李唐皇族在當時都是“四等姓氏”,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編寫《氏族誌》的直接原因之壹。
在編寫《氏族誌》的過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明確表示:舊士族“世代衰微,全無冠蓋,而靠以婚姻得財”,要求《氏族誌》評判姓氏等級的標準不再是以前的“郡望”和“門第”,而是以當時的官爵、功勞、品德、才能的大小為評判姓氏等級的標準。
山東士族、江南士族在貞觀時期都已經衰落,沒有能力和機會在朝廷中擁有較高的官爵,因此才會被《氏族誌》踢出了大姓的行列,而“關隴士族”的等級雖然通過《氏族誌》得到了空前提高,但憑借的是當時擁有的官爵,而不是“郡望門第”。
所以後來當唐高宗通過“廢王立武”將“關隴士族”的官爵廢除之後,“關隴士族”也就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等到武則天在唐太宗《氏族誌》的基礎上編撰的《姓氏錄》頒布之後,從漢末開始持續了幾百年的“士族門閥”時代也就在實際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