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參加李鳴的老師的網課,認識了幾個同道,參加了他們組織的南希的《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這本書的讀書會。
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讀書會,參加了這個讀書,才知道讀書會是這個樣子。
我們是在名叫YY的軟件上讀書的。主持人按成員上線的先後順序排壹個讀書人的順序表,就按此順序來讀壹個或幾個章節,視讀書人的興趣和內容的長短。然後大家就開始討論。壹般是對書中內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問,明白的同道就會幫助解釋;或是對哪些段落或句子有感而發;或是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自己的領悟,當然壹定是有認識不壹致的時候,這時大家都不會顧忌什麽,會把自己的觀點陳述出來,有時觀點會互相對立,有時觀點會有壹定角度對立,有時也會現佐證某個觀點。
最讓大家開心的是討論著討論著,最後變成了聊八卦,那時間就過得飛快,不知不覺時間就超過了設定的2個小時。
二、讀次級防禦過程中的<反向形成>章節
聽完同道讀完這個章節,我知道人類有能力將事物的其意而用之。它常被用於轉化敵意情緒和攻擊沖動,尤其當這此情緒被體驗恐懼時。
我想起壹個事:我非常討厭人抽煙,但我丈夫卻抽煙。我也常表達希望他戒煙,他半帶開玩笑地說:先戒煙,再戒飯。我無言了。慢慢地,我開始給他買相對好的煙,而且不管到什麽地方出差,壹定給他買兩包當產的性價比最高的煙。我討厭抽煙是因為我爸爸抽煙,他是肺癌去世的。
說完這個事,大家都說:這就是反向形成。
可我不明白的我為什麽這樣做?我防禦什麽呢?
壹位同道說,妳是害怕他抽煙生病,恐懼失去他。當然他若是不抽煙更好,但他不能的戒的情況下,妳就想妳買煙,盡量買好壹點的煙,妳希望好點的煙對他的傷害能小些,妳是想掌握壹些控制權,不因丈夫在抽煙這件事上完全失控,借些減少些妳的恐懼。 我想想,真對。
三、讀次級防禦過程中的 <反轉>
讀完此章節後,壹位同道說,我覺得反轉就是己所不欲施與人,有人馬上說,這有點負向,另壹個同道說,我覺得應該是反客為主。大家都贊同。其實書上就是這麽說的。但因為互相討論了壹下,對這個防禦機制的定義就更易記住了。
又有壹位同道家說,書上說:兄弟會成員入會時曾遭受捉弄或虐待,他們會將自己當時的羞辱體驗轉化為對新人入會時的主動出擊,從而由受害者反轉為加害者。這讓我想到美國電影裏的大學新生入學會受到老生的壓迫,其實監獄裏也是如此,新入獄的人也會受到早入獄人的虐待或淩辱。還有壹個同道家接著說,過去的婆媳關系也如此。婆婆年輕時作為兒媳婦被自己的婆婆挑剔,當她熬成婆婆時,就會挑剔自己的兒媳婦。大家紛紛稱是。
再有壹個同道家舉書上例子:來訪者用反轉來戰咨詢師。這位男性來訪者,他的母親重度抑郁且酗酒成性。在童年期,他每天早晨都能看見她慵懶地喝著咖啡,指間夾著殘煙,壹副可憐相。而來訪者現在也經常陷入抑郁,與他悲哀的母親如出壹轍。但每次他進入咨詢師,都會先打量咨詢,然後總是宣稱:”妳今天肯定十分疲倦”,”妳壹定是某些方面遇到了困難”
這位男來訪者實際上在心理上與咨詢角色進行了對調。這種反轉防禦多少可以使他減輕內心傷痛,但它有弊端:他與異性的友情與愛情經歷經常是失敗的,這也是他產生抑郁的部分原因。他原來可通過重演早年缺愛的兒童與冷酷母親互動的心理劇,從面嘗試修通,但他總是扮演冷酷母親的角色,所以導致知己好友壹個個眾叛親離。正常的治療是他回到小時候的他,而由咨詢師充當他的媽媽,但不是壹個冷酷而是壹個包容、理解、看到他、肯定鼓勵他的媽媽,從而修通他自己。
另壹個同道也說了書上的另外壹個例子,壹個成功的男子,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慰藉是誌願參加壹個國際組織,為無家可歸的兒童安排領養對象。他自己是母親在他2歲時突然離世,他極度悲痛。女管家隨後照料他並嫁給了他父親,成為他真正意義上的媽媽。每當他成功地幫助壹個孩子找到養母,便能重新體驗自己當年獲救般的感覺。他說”當把壹個孩兒交給養父母,知道他即將獲得新生,那種喜悅實在無法言表”。他也是通過反轉感到解脫:”他才是力量強大的救世主,而那些渴求母愛的孩子才是孤立無助。”這樣的人,會普遍受到人們的愛戴的。
我看到聽到大家的舉例,覺得有點疑惑:為什麽這兩個例子都利用反轉的防禦機制,前壹個下場悲慘,後壹個卻是生活成功心情喜悅呢?大家也都意識到了,紛紛思考,另壹個同道敏銳地發現前壹個反轉扮演的對象是給人帶來消極的感覺的,後壹個反轉扮演的對象是能給人帶來積極感覺,所以結果不同。啊,我GET到了。
四、感想
雖然同道們之間解釋有時可能不那麽精神分析,但這種學習方式真的很不錯,它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視角看問題,打開我們的視野,對知識的理解可以更深,學習起來也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