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的結局其實更像是壹句詰問:何為天才。在電影的最後兩位主角終於在彼此眼神中走向和解,認可彼此,壹場本該是相互毀滅的鬧劇最終成為兩人涅槃重生的契機。這個結局有著悲劇壯烈式的大和諧,不僅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更是整部電影思想內核的集中升華。
《爆裂鼓手》講述的19歲少年安德魯壹心想成為頂級的爵士樂鼓手,某晚他因機緣巧合之下被“魔鬼”導師費萊徹招致麾下,進入正規樂隊。安德魯壹心追求大師級別的藝術境界,從而沈浸於刻苦的練習之中,再加上費萊徹壓抑的教程,使得他與外部世界的隔閡越來越深。唯壹理解他的費萊徹,卻又因為其的暴躁和苛刻使得安德魯萌生退意。最終安德魯憑借自身的實力,有幸登上紐約音樂廳進行壹場表演,但費萊切卻在暗中密謀著將安德魯打入深淵。
很多人初看《爆裂鼓手》被以為這是壹部與《黑天鵝》類似的驚悚懸疑劇,但其實《爆裂鼓手》並沒有太多恐怖血腥的場面,也沒有什麽曲折離奇的情節,但是這部電影之中越飽含的主題思想絲毫不孫色於《黑天鵝》。故事的推進和主角練習的鼓聲相互結合從而迸發的新火花讓整部電影,在直線的敘事方式下,也完美演繹出壹部毫無尿點、跌宕起伏的熱血電影。
在很多觀眾在《爆裂鼓手》之中看出了淚點。因為這部片不僅揭示了眾多音樂人的心酸成功路,更讓觀眾看到所謂“勵誌”背後的殘酷現實。某種程度來說,《爆裂鼓手》的結局闡明壹個事實——那些現實中鼓吹的所謂成功之路,背後都不過是壹場宛如自盡的犧牲。
導師費萊徹或許是壹個偉大的導師,壹個指揮家,但是他性格暴躁、極端,面對學生壹味地采取打擊形式的極端教學模式;與之同時的是,他卻沒有身為導師的責任感,受不了他嚴格教學模式而自殺的學生,在他口中成了壹個意外,因為安德魯配合檢舉他的教學方式,他佯裝與之交好,卻在私底下密謀著壹場打擊報復。
學生安德魯在成為費萊徹的學生之前,只是壹個性格敦厚老實,心懷大舞臺夢想的鼓手愛好者,但隨著他才藝的不斷提升,與費萊徹的糾纏越發深厚之後,他逐漸忘記初衷,轉而沈浸在於費萊徹的對決之中,性格也在悄悄像他最討厭的老師變去。
而《爆裂鼓手》如果僅僅只是抨擊成功教育學又還不至於成為這麽壹部經典電影,最值得壹提的是導演對於走上這條道路的人的悲憫和同情。這點在結尾之處體現得尤為明顯,安德魯和費萊徹最終在彼此的目光之中達成了默契和和諧。當表現結束後,全場沒有像其他勵誌電影般爆發出掌聲、喝彩和歡呼,但安德魯和費萊徹在這場鬥爭之中都得到了結果和滿足。這個結局的設置,也突顯了整個故事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