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良好的同伴關系建立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良好的同伴關系建立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同伴關系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壹種人際關系。它在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地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的環境因素之壹。

壹、良好同伴關系是滿足青少年社交需要、獲得心理歸屬的重要源泉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間通過交往,訴說各人的喜怒哀樂,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相反,青少年如果缺乏這種基本的交流,就可能產生嚴重的孤獨感,即青少年個體基於自己在同伴群體中較低的社交和友誼地位的自我知覺而產生孤單、寂寞、失落、疏離和不滿的主觀情感體驗。

歸屬、愛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並建立友誼,同時在集體中占有壹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肯定和贊許,將會獲得依戀感、親密感、同盟感和歸屬感。特別是十三四歲的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心理發生急劇變化,他們面臨許多的不確定性和動蕩性,困惑,迷茫。他們壹方面試圖證明自己長大了,希望能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尋求更多的獨立和自主,壹方面又在尋找新的歸屬與依戀對象。同伴群體和親密朋友恰好滿足了這壹需要。同伴之間的平等性還給青少年提供了壹份安全感,增強了自主感和解放感。

二、良好同伴關系是發展青少年社會能力、順利完成學業的堅實基礎

皮亞傑認為,正是產生於同伴關系中的合作與感情***鳴使得兒童青少年獲得了關於社會更廣闊的認知視野。他談到,幼童壹般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既不能也不願意識得同伴的觀點、意圖和感情。然而隨著遊戲的開始,在建立平等互惠的同伴關系的同時,也有機會體驗到沖突、談判或協商。這種沖突和協商不論是指向物體或社會觀點,在引發折衷主義和平等互惠的觀念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同伴間的討論和爭論也是道德判斷能力發展所必須的。成長旅途中的這些交往經驗對青少年的社會能力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社會能力”是指“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運用適當的方式達到相應的目標,並取得積極發展結果的能力”。

良好同伴關系也是青少年順利完成學業的保證,不良的同伴關系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學校適應困難,甚至影響成年以後的社會適應。

壹項回溯性研究表明,9年級退學者中有被同伴拒絕歷史的男生占 46%,女生占14%;而畢業生中同樣情況的男女比例分別為7%和4%。來自回溯性和追蹤性的研究都表明,早期的不良同伴關系與以後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壹定聯系。壹項研究報告說,有心理障礙的成人組比正常成人組的被試更可能描述自己在十三四歲曾受到同伴孤立或沒有朋友的心境。

三、良好同伴關系是青少年形成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條件

庫利曾指出,人們都是按照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經驗來定義自己的。家庭、鄰居和同伴群體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場所。在社會相互作用中,人們獲得了關於自己怎樣被他人所知覺的信息,這種信息被作為形成自我的基礎。

青少年總是處在壹定群體中,而同伴群體規範大多數反映了社會主流文化的規範和價值,同伴群體以接納或拒絕的方式告訴個體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麽。青少年自然渴望被同伴接納,但要想被同伴接納,自己必須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與群體保持認同,因而這壹時期從眾行為增加。在與同伴的交往碰撞中,青少年學會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發展健康的自我概念,習得新角色、新技能、新行為。同時,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不僅為青少年傳遞了多元化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等,還傳遞了不便或未能由父母傳遞的信息、社會規範與價值觀念,這樣就逐漸形成了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當自已沒有受到或沒有受到太多他人關註時,可能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疑問。壹項研究發現,不受歡迎的青少年比受歡迎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懷疑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很少對成功有積極的期待,感到更多的壓抑、焦慮和孤獨。所以良好的同伴關系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保證。

四、良好同伴關系形成的影響因素

為什麽有的青少年受到同伴普遍歡迎並擁有很多朋友,而有的卻被同伴普遍拒絕,甚至沒有朋友呢?同伴關系障礙產生的原因是什麽呢?

外貌和儀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貌美和儀表美,容易使人感到愉快舒服,和相貌醜陋、衣冠不整的人打交道,似乎總有點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覺。外貌和儀表產生的暈輪效應,會使人以為具有美的外貌和儀表的人壹定還具備很多優良的品質,盡管這個人並非壹定如此。把外貌和儀表作為是否喜歡其人的理由,雖然使人頗感不公,但它在同學間最初的交往中所起的微妙作用確實難以排除。

地緣關系:同伴之間居住距離越近,彼此交往的次數相對越多,關系也越親密。居住近,同伴間更容易相互了解,更容易預測對方的行為,更容易有壹種安全感。壹般來說,同伴之間交往的頻率越高,越會增加喜歡的程度。心理學家查榮克把這稱之為壹條相當普通的心理學原則。青少年都期望建立壹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同壹個村子、鎮區的同伴更容易走到壹起,以便在遇到困難時能互幫互助。以這種方式交友的比例在中學階段非常高。

性格相似性和互補性:認識平衡的原則是決定交往的又壹個重要因素,人們壹般喜歡和他們意見壹致的人交往,而不喜歡和他們意見不壹致的人交往。價值觀和態度的相似性在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

但壹些研究也表明,人們也傾向於追求那些能補充自己人格不足的人。壹個活潑好動外向型的同學可能與壹個沈默寡言內向型的同學是最好的朋友,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交往意識與扮演角色:具有強烈交往意識的學生,經常希望能與同伴交往,遇事積極參與,常常能獲得很多交往的機會,並逐漸形成交往技巧。而那些缺乏交往意識的學生,則不敢也不願主動參加交往活動,因此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長此以往,就會成為離群索居的孤獨者。

學生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裏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這種角色也會影響到學生的交往水平。壹對同胞姐妹,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指定姐姐要照顧好妹妹,妹妹要聽姐姐的話,平時與別人交往時,總是姐姐出面,妹妹退居其後。久而久之,姐姐性格外傾,喜歡交際,而妹妹則性格內向,很少與人交往。

學業與人格:在諸多因素中,這是最重要最本質的壹個。青少年壹般喜歡聰明能幹、學業優秀的同伴,而不喜歡愚蠢無能、學業低下的同伴。因為聰明能幹、學業優秀的同學在某些問題上更可能給人以幫助,至少不會找麻煩,他們也是老師偏愛的對象,他們的言行常使人感到恰到好處而賞心悅目,這就構成壹種心理酬賞,覺得應該和他交往甚至交友。而被拒絕青少年通常被認為對學習活動缺乏興趣,缺少自我肯定,有更多沖動行為,很少被老師偏愛,被同學當作差生等。

個人的人格品質在同伴交往中起決定性作用。青少年都喜歡真誠友好的人,討厭自私、奸詐、冷酷的人。壹項研究將25%最受歡迎與25%最少被提名的青少年的19項行為作了對比,結果發現友好、發起活動、有幽默感、快樂、熱情等特征與最受歡迎有密切關系。另壹研究結果也顯示,高接納的青少年被認為樂於助人、友善、服從規則、有幽默感並富於支持性,低接納的青少年被描述為破壞性強、愛欺騙、破壞規則、太敏感、無吸引性等。這都是人格的力量。

教師要正確引導,給學生講明良好同伴關系的意義,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交往活動,培養青少年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特別是要提高青少年的行為水平和社會認知水平,讓青少年在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謙虛、學會寬容、學會相處,擁有和諧健康的同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