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官會鎮的文化藝術

官會鎮的文化藝術

官會響鑼 官會響鑼是河南省項城市官會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壹壹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填補了中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官會響鑼在當地影響極大,是群眾喜愛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官會響鑼歷史悠久,其產地在項城市的東南部,據說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僅官會鎮馬氏壹家就祖傳十輩之多,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

官會鎮位於今項城市南部,距離縣城二三十公裏,原名荒蕪店,據載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發漚爛腳”。傳說清朝乾隆年間,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安徽、河南、山東壹帶的官員到此迎接。當地有個很有名氣的秀才叫王子由,把鑼和舞連到壹起編排響鑼舞作為民間活動來歡迎乾隆皇帝,得到了老百姓和官員們的支持和認可。至此響會鑼舞代代相傳,流傳至今,荒蕪店也因當時百官相聚改名為官會鎮。

據介紹,官會鎮民間文化資源豐厚,官會響鑼被列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官會響鑼的基礎上改編的“官會鑼龍”曾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河南省“金鼎獎”。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鑼,其打法有“七點鑼”(即節奏為四慢三快)、“九點鑼”、“十二點鑼”、“十六點鑼”、“二十四點鑼”等。傳統的表演形式有“二郎擔山”、“獅子滾繡球”、“天女散花”、“寇準背靴”、“青蛙啃泥”等多種套路。具有獨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

官會響鑼還將作為河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7年春節中原文化廟會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