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村莊的規模有多大?拜托各位大神
古代的農村是什麽樣子,這個問題在我們的二十五史裏沒有被提及。再者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壹個不斷變化與融和的文化。而中國農村包含了諸多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所以探討中國古代農村對於我們研究中國文化具有相當的實際意義,也為我們在規劃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壹個文化意義上的參考。 為此,筆者采用了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上的田野調查的方式配合當地文獻和現存的清末及解放以前的建築對該村進行了文化上的考查。本文將根據考察的建築和其所代表的文化方向對傳統的中國村落結構作壹個簡單的描述。 楊海村位於雲南省祥雲縣祥城鎮的東南部,距離祥城約二公裏。有必要說明的是祥城是該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祥城的城建的歷史較早,至今我們已無法考證祥城的建城歷史,但可以確定的是明代在雲南的屯田較深刻的影響了當地的歷史,因為根據村民的口述該村的歷史就是從明代的屯田開始的。 楊海村隸屬於祥城鎮七百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祥城鎮東南邊,距離村委會1公裏,距離祥城鎮2公裏。國土面積1.12平方公裏,海拔1976米,年平均氣溫14.94℃,年降水量805.7毫米,適宜種植烤煙、包谷等農作物。有耕地531畝,其中人均耕地0.7畝;有林地914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14戶,有鄉村人口812人,其中農業人口757人,勞動力430人,其中從事第壹產業人數331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7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楊海村與當地的其它村落比起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壹、單壹的姓氏。該村現有人口830人,漢族,均為楊姓。 二、祖祠。該村祖祠的建築年代為明代,清末杜文秀起義平定後重修,但它保存了在此之前的建築風格。 三、鎖水閣。鎖水閣基本完整,鎖水閣是祥雲地方的漢族村落中必有的建築。破損程度為50%,鑒於其文化上的意義,建議相關部門修繕之。 四、村廟。該村村廟為文昌宮,解放前和現在都有齋壇。春節和初壹、十五及會期均有齋公、齋婆念經和獻齋。該村於90年代重修村廟分別塑了釋、儒、道三教聖人。約在2000處前後該村出現了基督信仰。 五、村落位置。《蠻書·雲南城鎮》謂該地:“田疇多廢,閭裏少人”。事實上就是到了今天,祥雲縣祥城鎮的東南部和東北部壹代的村落仍然保持了這種格局。以至於我們到了今天仍然相信《蠻書》的記載。楊海村的位置正是這樣的特點,他東視飛鳳山,東南面與七百莊相望,南面是土官村(土主簿),西面是小乘村,西北面是孔官營,東北面是該村的水塘。水塘大部分是明清時期開鑿的,同時它也是當地村落所特有的標誌,這個標誌反映了當地缺水的事實。楊海村人對本村地理位置的描述則是東有啞巴橋,西有雙龍橋,南有祖祠,北有廟。 這四個特點代表了傳統祥雲地方漢族的文化傾向。 我們知道祖祠或宗祠,他是壹個村落的中心建築,整個村落的規劃和布局都圍繞著它展開。祥雲地方的祖祠建築壹般為凸字形建築。由大殿和兩邊的廂房及面房構成它的主體而大門則成為凸字的突出部分。大部分祖祠座向均為座北朝面,但也有些村落的祖祠座向為東西向(如飛鳳山下雙鳳村的祖祠即座東向西),筆者認為這些座向通常是由風水所決定的,由於筆者對風水地輿學沒有研究所以在此不做詳細交待。大殿通常高於地面1米以上,大殿壹般由主殿和兩邊的耳房組成,主殿均為壹層,而耳房則為二層。臺階的層級則約為四層。總的說來祖祠的建築式樣均能符合明清兩代對祖祠建築的規定。主殿的主要作用是供奉宗祖牌位和祭祖及記述宗譜、議事等。而耳房則在村民聚會時具有廚房的作用。廂房通常是兩層,其作用是放置公用器物(祭器除外),而面房建築的高度則比大殿略底,兩層,第壹層分為三間,當中壹間與大門相聯成為大門通道,大門和面房的當中壹間和大殿的中線重合。大門則是祖祠建築中的建築重點,也是目前考察祖祠的重點,因為大門的裝飾在整體建築中最為繁雜,同是也是壹個村落形象代表。大門上通常掛族姓宗族匾而在大殿上掛“追終慎遠”之類的匾。 祖祠外通常在大門前植樹2棵或更多但都是雙數。離祖祠不遠的地方必然能找到水井,這反應了古人飲水思源的思想觀念。而在祖祠右上角通常是水閣或稱鎖水閣。 根據筆者的理解鎖水閣的作主要是昌盛永固,臻和五炁。如果說祖祠代表了對先人的追念的話,那麽水閣則是希望這種昌盛能繼續。換言之,祖祠是對祖先功業的追念,而鎖水閣則是祈求昌盛發達的崇拜物。 楊海村村廟現存大殿主殿壹間,兩邊的耳房均已倒塌。西廂房在解放後分給農戶,東廂房曾改造為烤房進行烤煙生產。解放前這裏被稱為門懺宮?門懺宮是村民在傳言過程中對文昌壹詞的傳訛,這從壹個側面反應了該村在文化教育上的落後。 通過對楊海村的及其它村落的考察筆者認為在解放前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這段時間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為晚清及1950年以前。祖祠、鎖水閣和村廟是壹個村落的基本組成要素。在這裏筆者還要補充說明的是的有些村落沒有單獨的村廟而是把宗祖牌位單獨放在村廟的壹個耳房裏,把神位塑在大殿裏,把神和宗祖在壹個建築物內分開供奉,我把這種方式稱為“廟祠合壹”,這種方式多見於雜姓村或經濟相對落後的村組織。而鎖水閣則是 綜上所述,古代村落的規劃是以祖祠為中心,以鎖水閣和水井附屬於祖祠,如果是風水上的限制,甚至可能出現多村***用壹個水閣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並不普遍。村民還會根據經濟條件和風水來決定村廟的位置。這樣壹個以祖宗崇拜為中心的村落就開始了營建,並在以後的規劃中以鎖水閣來固定本村的風水,建築村廟便於祭祀神靈,從而保證村寨的和平安寧與繁榮發達。 /system/2007/11/23/100447260.shtml 太專業了 妳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