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彈琴能表達各種感情,但是對妳的深情無法表達,對妳的用意不用說出口,卻比說出口還要濃厚。
古往今來,多少悲傷和歡樂到頭來都是壹場空,為思念的人,閉上眼睛反復想用盡了壹生的時間也想不盡。
這是書法家沈尹默在張充和《仕女圖》上的題詩。
《仕女圖》是張充和以沈尹默的七絕為靈感而畫的,懷抱琵琶的仕女娥眉淡掃、杏眼微斂,嫻靜中別具壹番瀟灑,白描勾勒,竟韻致天成。
《仕女圖》文革中被劫,歷經數十載,失而復得。佳話、滄桑和傳奇更增添了《仕女圖》的魅力。
擴展資料
1944年6月4日,張充和在進城排戲前,路經歌樂山探望沈尹默,沈先生給了她壹張紙條,上面是新作的七絕詩:“四弦撥盡情難盡,意足無聲勝有聲。今古悲歡終了了,為誰合眼想平生。”張充和帶著這張紙條先到了鄭泉白處。鄭先生是我國第壹個留德學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專家。他們亦師亦友,都愛好書畫。
張充和去時,鄭先生不在辦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詩,忽來靈感,便借桌上的紙墨欲以此詩意畫壹位仕女。她先畫仕女的眼線,再加眉、鼻、口。此時鄭權伯進來,張充和從沒畫過人物,害羞,欲把畫作扔進紙簍。
鄭權伯忙止住,展讀詩、畫後,既贊譽沈尹默的詩,又欣賞張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圖》。鄭權伯攤開畫稿,讓充和補畫仕女的身體和琵琶,又“強迫”張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詩及上下款才作罷。
過了些時日,張充和再去玩時,鄭權伯已將畫裱好,把她過去寫的牡丹亭中《拾畫》壹段文字也裱上,並請沈尹默、汪東、喬大壯、潘伯鷹題詞。次年,又在畫的綾邊上加上章士釗等人的題詞。鄭權伯將此畫翻拍成照片回贈張充和作紀念。
抗戰勝利後,鄭權伯回南京,將此畫掛在書房中。因張充和於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們才開始通信。鄭權伯痛心地告訴張充和,他的《仕女圖》等壹大批字畫在“十年動亂”中遭劫,同時希望張充和能將當年他翻拍的《仕女圖》照片,復制壹份並在復制的照片上題詞留念。
張充和戀舊,特作小令三首與復制的《仕女圖》壹並回贈鄭權伯。1983年張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訪鄭權伯,鄭取出《仕女圖》照片把玩,慨嘆人是物非。
1990年左右,《仕女圖》突然出現在蘇州的壹次藝術品拍賣會上,恰被充和的侄孫張致元見到,在征得姑奶奶張充和的同意後,不惜重金將此畫競拍到手。
百度百科--張充和
百度百科--沈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