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九族寨簡介

九族寨簡介

日月潭畔九族文化村的紫色薰衣草則是向遊人展示著臺灣南部的迷人浪漫。每年2、3月是九族的花祭,九族文化村也順勢推出“春季賞花二部曲”。絢爛華麗的櫻花剛剛落幕,滿山遍野的薰衣草便接力演出,水沙連歐洲花園,種植數十萬株的紫色薰衣草,簇擁著噴泉、鐘樓、小火車和巍峨的麗宮,演奏出壹曲春之交響曲。?

漫話臺灣九族

羅偉?

今年九月份,在臺灣參訪期間,我有幸參觀了緊臨日月潭的南投縣魚池鄉九族文化村。九族文化村占地面積很大,由於時間關系,雖然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看了壹看,但臺灣九族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臺灣友人贈送給我壹本《臺灣老明信片》,翻開書扉,仔細品味,馬上讓人神遊其間,壹張張老明信片就象壹面櫥窗,穿越時光的隧道,再現臺灣少數民族早期的生活場景,讓我有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臺灣九族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九族的起源及分布

對於臺灣的少數民族,大陸統稱為“高山族”,因為他們半數以上住在高山地區。高山族這個名稱是抗戰勝利後才出現的,歷史上有過“夷州人”、,"土人"、"東番夷"、"番族"等稱謂。記得上中學時,曾經流行壹首《阿裏山的姑娘》。從那時起,我壹直以為臺灣的少數民族就是阿裏山的高山族。其實“高山族”這壹族名不太確切,走進臺灣九族文化村才知道,其實臺灣土著包括泰雅、賽夏、布農、鄒(邵)、阿美、卑南、排灣、魯凱、達悟等九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歷史和文化。

翻開臺灣的歷史,臺灣九族先民可追溯到距今2~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在鎮人”。從那時起,九族的先民就居住在祖國的寶島上。對於九族來源,說法很多,但比較壹致的說法是,主要來自內地沿海壹帶古越族,與來自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的居民,相互融合發展而成。

臺灣九族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據統計,***有22種。除已近消亡的平埔人語言外,尚有15種,大體可以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現在大部分九族同胞已能使用漢語,而且九族語言中還吸收了不少漢語閩南話借詞。這些措詞與農耕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器具有關,反映了歷史上九族與漢族之間密切的文化交流與貿易關系。臺灣九族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臺灣老明信片》有壹張臺灣原住民分布圖,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臺灣九族主要居住在臺灣本島中部山區和東部縱谷平原及島嶼上,總人口為40萬左右,約占臺灣總人口的2%。散居祖國大陸北京、福建、上海、武漢等地的臺灣九族同胞***有2900多人。

臺灣九族中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人口最少的是邵族,分布範圍最廣是的泰雅族,海拔最高的是布農族。其中泰雅族主要分布在臺北縣、宜南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臺中縣、南投縣、花蓮縣等地,也是最為北邊的少數民族,人口為八萬五千人,人口僅次於阿美族。賽夏族主要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和苗栗縣南莊、獅潭鄉,人口約為四千六百人。布農族的分布面積則次於泰雅族,主要分布在南投、高雄、花蓮、臺東四縣的高山區,人口數約為四萬。鄒族也稱曹族,分布在南投縣信義、嘉義縣阿裏山鄉和高雄縣桃源、三民鄉壹帶,人口約為六千人。邵族有人認為是鄒族的壹支,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水裏鄉日月潭壹帶,人口總數為三百人。阿美族主要分布在花蓮和臺東狹長的海岸山脈兩側,人口約為十三萬,是臺灣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卑南族分布在臺東市、臺東縣、太麻裏鄉、東河鄉等地,人口約為九千六百人。排灣族是南臺灣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分布在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三地、瑪家、泰武、來義、獅子、牡丹等鄉,和臺東縣達仁、金峰、卑南、東河、太麻裏、大武等鄉,人口約為六萬三千多人。魯凱族和排灣族仳鄰,分布在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臺鄉和臺東縣卑南鄉,人口約為壹萬。

在九族文化村遊覽時,壹位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健壯邵族青年十分熱情地把我們迎進他們的商店,向我們展示該民族的各種特色商品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在商店正門側邊的整個墻壁上,掛滿了發黃的老照片,邵族青年介紹說,這些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照片,其中有當年蔣中正先生、蔣經國先生與部族首領的合影,也有部族舉辦祭祀的照片。邵族青年開玩笑說,現在他們部族人口近300人,戶數大約60余戶,是臺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是臺灣少數民族中的“重點保護對象”,如果我們願意,可以入贅到他們家族,並非要拉著我們當中的帥哥駱校長合影。

九族的基層組織

1930年,泰雅族霧社數個部落因為不滿日本統治者的高壓統治而反抗,日本人動用軍隊、警察鎮壓,還出去飛機噴灑毒氣,泰雅族死傷及自殺者超過九百人,國際震驚,稱為“霧社事件”。每每讀到這段歷史,為臺灣少數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悲壯歷史叫好,也為日本侵略者的殘忍感到憤怒。但對所謂的“社”並不十分了解,查閱了有關資料才知道,社是臺灣九族的基層組織,也就是自然村寨。

小社由壹個氏族組成,大社由數個氏族組成,壹般上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實行民主政治,重大問題由社大會決定。社首領包括頭目(領袖)、祭司(或巫師)和長老會,是社的最高權力機構。頭目領導耕戰、漁獵,裁決內部糾紛,幫助祭司組織祭祀活動。在《臺灣老明信片》中收錄了壹張布農族頭目招集元老***同商議事情的照片,壹群人席地而坐,低頭商議事情,神神秘秘,真實的反映了臺灣少數民族內部議事的方式。

九族以會所作為社的活動中心,也是男性年齡組織的教育訓練場所。年齡組織是社內部以年齡為序的壹種等級制度。各支系的年齡等級劃分有多少之別,大致可分為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等級別。凡男性,都要歸入相應的年齡等級,擔負壹定的社會分工。每隔數年,要舉行壹次晉級禮。從少年開始,嚴格按照性別施以基本訓練。男性是狩獵、耕戰方面的技能訓練;女性是紡織、家務及采集方面的訓練。男子壹旦成年,要舉行隆重的成丁禮升入青年等級,進入會所食宿,並參加集體勞動和作戰。青年們在成丁禮之後,被承認是部落正式成員,才有權參與社政治生活。

九族對少年男子的教育培養十分重視,成年人教給他們如何制造漁獵工具及武器,帶他們去狩獵,讓他們學習投石、角力、奔跑、擲標槍、射箭和搏殺等,給他們講說社的歷史、傳說及英雄故事。有的社在少年進入會所前,還要間斷性停食,即吃壹天,餓兩天,以鍛煉少年們的吃苦精神和忍耐能力,在斷食中仍能保持樂觀情緒和昂揚鬥誌者才配受到厚愛與看重。

從上世紀50年代起,臺灣九族的社組織逐步走向地方行政管理,而且過去五六十人的大家族日趨縮小。但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及文化習俗的許多傳統仍然在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九族的服飾和身體毀飾

臺灣九族壹般都有織機,自己種麻織布,所織的布花紋形狀,各族雖有差異,但穿著則同樣有常服和盛裝之別。常服即日常穿著之衣服,男子於夏天上身赤裸,下身僅著壹丁字帶以護陰;女則上裸而下圍壹布裙,不穿內褲,冬天即上身加上衣或披布壹塊。盛裝是在喜慶節儀之日方才穿著,盛裝時戴帽。盛裝之時,除衣服華麗之外,並佩帶各種飾物如耳飾、頭飾、頸飾、肩飾、腳飾、珠帶、貝帶等,其質料多為獸牙、貝殼、玻璃珠和銀銅之類,五顏六色,甚為美觀,男子佩刀,其狀尤為武勇。

泰雅群體***有7種不同的男女服飾。男子戴帽,並以貝珠穿織成衣作為禮服;女子包頭巾,所著的短上衣為長袖、對襟,長度僅披胸背,下身穿單式裙。所用綁腿、紅色斜紋圍腰和衣料,均由家紡白底褐色條紋或混紅黃色彩的麻紗制作。泰雅群體男女在頭、頸、臂、腕、指、腳等部,均佩戴豹、山豬、鹿等動物牙齒、尾巴、虎頭蜂頭、螺殼、菖蒲草根以及人牙、黃銅小鈴等物。以顯示本民族的狩獵本領,同時也是崇拜萬物有靈的表現。

布農、曹和賽夏三個群體,基本以山地農耕和狩獵為生。因此,在服裝上喜穿獸皮制成的衣服,並以紅、黑、綠為主要裝飾色彩。布農人與曹人的服裝式樣基本相同,多以獸皮制成上衣及獵衣。賽夏人因受泰雅人的影響,服裝與住所建造與泰雅人相似,而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泰雅群體的壹支。

阿美群體的傳統服飾,以紅色或黑色鑲彩邊,南部的阿美男子重黑色,女子著白色上衣黑色鑲彩邊裙子、佩掛耳棒、耳盤為飾。近年來,阿美群體因受相鄰民族影響,北部阿美男子喜歡頭戴藤條編成的山形、半圓形帽;中南部男子則戴皮質頭盔或以2米多長的藍布卷於頭上。但繡花煙袋荷包是他們獨有的飾物,綴長帶挎於肩頭,既可裝放煙具、煙草、檳榔,又可顯示女友、家人們的工藝水平。

達悟族男子穿丁字褲、盛裝時帶著銀制頭盔,是服裝上的最大特色。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40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習俗逐漸趨於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夾子拔,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並不覺得痛苦。

鑿齒,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願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他們耳垂穿孔較大,壹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並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壹端,結紮在腦後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是壹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鉆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後腰。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無論以什麼方式毀飾身體,其***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九族的獨特習俗

阿美族自稱“邦查”,卑南族則叫他們“阿美”,意思是北方人,最後卻成了他們的稱呼。阿美族是母系社會,以集團部落形式生活,女性負責生育、財產、家務和擁有繼承權,求婚通常也是女方主動。男性則負責獰獵、捕魚、建築及戰事,不過在公***事務的參與則是母親的壹方,而不是妻子的這壹方。阿美族擅長漁獵及制作陶器,七、八月的豐年祭則是阿美族最大的祭儀。為紀念祖先乘獨木舟抵達臺灣,阿美族保存著?“舟祭”祭典活動。阿美族男子從青少年開始,即離開家庭,進入男子會所,接受訓練。十八歲左右水加入年齡組織(依年齡區分的組織),成為社會的壹員,直到結婚才可離開會所住入妻家。

賽夏族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祭儀中有“矮靈祭”。傳說“矮黑人”將種植栗米的傳給賽夏族,賽夏族卻在壹次糾紛中消滅了矮黑人,後來演變成“矮靈祭”。壹方面感恩,壹方面希望免除矮黑人所降的咒語。而某些部落雖然和泰雅族壹樣有出草割人頭的習俗,但男子只需要拔掉兩顆牙齒而不必砍得人頭才算成年。

布族身強體健,在山中活動迅速,為其他族群所不及。布農族是大家庭制,組織龐大而分工精細,壹間屋子住了三代同堂的三、四十人是正常的。布農族的祭典以打耳祭最為盛大,而以喪葬禮最為特殊,把死去的家人葬在屋內的地板下,除非是做錯事的人才在戶外埋葬。如果家裏地下客滿才舉家遷往他處。

鄒族的習俗有些和布農族相似,也是父系的大家庭制度,也是把死去的親人葬在屋內。男子十壹、二歲就要離農到“集會所”過團體生活,在這裏接受軍事訓練,學習獰獵及戰鬥技藝。鄒族與布農族、泰雅族壹樣,成年時都有拔齒的習俗。古時有獵人頭的習俗。

居住在日月潭附近的邵族把樟木挖成獨木舟往來水上,成為壹大特色。另外,邵族把杵搗栗米變成叮咚成韻律的“杵音”,壹邊搗米,壹邊配合長短杵棒發出的音律來吟唱,是邵族最有特色的活動。早期邵族的重要祭儀有農耕祭儀和狩獵祭。農耕祭儀包括有播種祭、移植祭、除草祭、收割祭、豐年祭、收藏嘗新祭等。為了要獲取好的獵物,邵族有狩獵祭,其目的在祈求祖靈賜予豐獵,讓族人有獵物可獲,為了能捕到漁獲,亦有拜鰻祭的祭儀

卑南族人口雖然不多,但精兵崇武,曾經統治東臺灣數百年,被稱為“卑南王”。男子自十三、四歲就進入“青少年會所”,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直到成年為止。卑南族和阿美族壹樣是母第社會,對於外來文化比較開放,所以吸收新技術也快。

排灣族尊崇百步蛇,許多雕刻和服飾都有百步蛇花紋,最重要的祭典是五年祭,意思是五年壹次的祖靈大祭典,會中學有刺球儀式。排灣族有貴族和平民的社會等級制度,但男女社會階層差異不大,長女也可繼承家業。

早期有壹些學者把魯凱族歸為排灣族的壹支,因為同樣崇拜百步蛇,服飾也很接近,但魯凱族語言、祭典、繼承和喪葬等習俗與排灣族不壹樣。魯凱族也有社會等級制度,長子才有繼承權,較為偏向父系社會。由於魯凱人和卑南人分別與北部的布農人和東部的阿美人群體相鄰,在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深受影響,因此這兩個群體在習俗、服飾上有較大的差異。魯凱群體與卑南群體的基本習俗、信仰與排灣群體相似,而且這三個群體,也都將“琉璃珠”視為珍寶,作為貧富與等級劃分的標誌,在同等級的排灣、卑南與魯凱群體之間,人們可以通婚。

“達悟”的意思是人,達悟族是臺灣土著中最原始的壹支。達悟族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獵人頭的習俗,沒有頭目制度,和臺灣其它原住民差異很大。達悟族住屋壹半在地下,稱為半穴居。達悟族的主食是芋頭,以捕魚為生。他們的拼板船雕刻甚為優美,漁舟下水禮是他們的大事。男子坐著聞名的拼木舟出海捕魚,主要漁獲的飛魚,其它魚還有“男人魚”、“女人魚”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