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神首生的,是第壹代兒子。“耶和華”名詞來源於希伯來語《舊約》。古希伯來人崇拜的獨壹真神,出於敬畏不敢直呼其名,在經卷中把它的名字寫作“JHWH”,只記輔音,不記元音,無法拼讀,讀經或祈禱時,就用“adhonay”(阿特乃,意為“吾主”)來代替。
後來基督教神學家把“adhonay”壹詞中的元音嵌入“JHWH”之中,拼寫成Jehovah,讀作“耶和華”,約定俗成,沿用至今。近代學者認為,“JHWH”應讀作“Jahve”(漢語譯法很多,如雅赫維、雅威、雅畏、耶畏等)。天主教《聖經》中意譯作“上主”。
“耶穌”的中文譯音是由希臘語?ησου?(可轉拼為Iēsous)發音轉譯,“基督”的希臘語為Χριστ?(可轉拼為Christos),是希伯來文“彌賽亞”(māshīah)的希臘文翻譯,意為“受膏者”。耶穌基督有許多別的頭銜和稱呼:以馬內利、神的兒子、人子、道、中保、大祭司、君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羔羊、明亮的晨星、大衛的主、拉比或拉波尼(老師的意思)、拿撒勒人耶穌等等。
擴展資料
上帝(神):《聖經》中的“上帝”源於希伯來文“Elohim”,作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並對人賞善罰惡。“上帝”本是中國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
中國典籍中最早出現上帝壹詞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明末清初時期,翻譯者難以確定“God”對應的中文用詞,便用拉丁概念“Deus(天上的)”的音譯“徒斯”代替。最早把“God”翻譯成“上帝”的是利瑪竇,他在1595年編寫的《交友論》中,開始使用“上帝”這個概念來指稱造物主。
利瑪竇以基督教的目光閱讀和研究中國典籍時,在中國經典中發現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認為可以用來翻譯“Deus”;後來,他了解到朱熹將“天”解釋為壹種義理,與《聖經》中“Deus”的含義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來翻譯。之後馬禮遜采用“神”壹詞進行翻譯。太平天國的傳教士翻譯《聖經》時,“上帝”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