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 任老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以下是任繼愈先生語錄
● 世間沒有純學術的社會科學,不關註人、不關註社會的學問是假學問。
● 有效的生命方能使人幸福。
●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不能需要的時候就說五千年,不需要的時候就說六十年。五千年就是五千年!
● 文化是壹個多元的形態,而且要不斷豐富和發展。有人提出中國文化有四種基本精神:天人合壹、以人為本、剛健自強、以和為貴。我的看法是:在每個社會變革時期,中國文化都是迎接這個變革的,而不是抗拒;以後再消化、再吸收,不斷發展、進步。孔子的影響大,也是後人對他不斷解釋、豐富和發展的結果。
● 如果給社會下壹個診斷書,就是人們對外界了解得多,對自身了解得很少,完善自己很不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總起來看就好像人的兩條腿,但自然科學這條腿很長,社會科學那條腿很短。壹條腿長,壹條腿短,走路自然不會協調。
● 有了中國文化歷史知識基礎以後,愛國主義就有了根。章士釗有句話叫“滅人之國先去其史”。中華民族的偉大在於文化傳統,而繼承傳統最重要的是靠歷史教育。任繼愈
● 現在的年輕人中理想主義太少了。應該多壹些理想,哪怕是幻想都值得鼓勵,甚至空想也好。不要太現實、太功利。
● 中國有很多傳統美德,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妳換壹個“己所欲施於人”行不行?妳愛吃辣椒,不能讓別人也吃辣椒。對待朋友應該是這樣,對待家人也應該是這樣。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所以經典的東西很有價值,是經得起推敲的。
● 培養人才不能像蒸饅頭,個個都壹樣。比如音樂家,他離數學很遠,有偏才的青年升不了學,最後,音樂的特長也得不到發揮。文科、理工科都有這種情況。歷史學家吳晗、文史家錢鐘書,當年他們的數學成績都不好,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專家、大家。
●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我們不光要看報表,要看博士生、碩士生的數量,關鍵還要看出人才沒有。
● 人們把很多精力用在征服地球,征服世界,進而改變人類生存的環境,現在已經接近於掠奪和榨取了。而人們對人類自身、社會發展等方面卻研究得很不夠。比如,關於道德問題、人的本性問題、人怎麽改善自己的問題。對2500年前的思想,我們究竟豐富了多少,加深了多少?
● 量化應該有壹定的限度,產品的規格可以量化,但不是什麽都可以量化。比如《紅樓夢》寫壹個女子的外貌,不能說眼睛多少厘米,鼻子多高,腰圍多少。培養人才,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標準來衡量。我帶研究生,就是要求他們閱讀指定的書,寫讀書筆記,然後定期進行檢查,從不硬性規定他們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