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俄羅斯地效飛行器概覽“裏海怪物”

俄羅斯地效飛行器概覽“裏海怪物”

俄羅斯地效飛行器概覽“裏海怪物”

地面效應是指飛行器在貼近水面、冰面或平坦地面飛行時,機翼升力增大(機翼下面的壓力升高),同時,機翼的誘導阻力則因氣流流過的條件改變而減小的壹種空氣動力特性。地面效應飛行器就是壹種利用地面效應貼近水面、冰面或平坦地面飛行的飛行器。

根據飛行器對地面效應的依賴程度,地面效應飛行器可分為A、B、C三種類型。A型是指無法在地面效應範圍以外高度飛行的地效飛行器;B型是指可以短時間在地面效應範圍以外高度飛行的地效飛行器,其短暫飛行高度不得超過規定的最低安全飛行高度;C型是指可以長時間在地面效應範圍以外高度飛行的地效飛行器。

早在1923年,原蘇聯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尤利耶夫就開始了“關於地面效應對飛行器機翼的空氣動力特性產生影響的”研究工作。1935~1939年,空氣動力學家謝列布斯基和比亞邱耶夫就地面效應問題在理論和實際上展開了研究。

30年代後期,格羅霍夫斯基成為原蘇聯制造地效飛行器的首位設計師。1960~1970年,應該說是原蘇聯研制地效飛行器最輝煌的時期。在此期間,許多著名設計師都積極投入到地效飛行器的研制工作中。

1970年,原蘇聯中央新型救生設備試驗室研制出了 SCKA-1單座地效飛行器,並在伏爾加河順利通過國家試驗。由於種種原因,該飛行器沒能形成批量生產,而且中央新型救生設備試驗室還被迫停止了其它的試驗工作。

與此同時,由阿列克謝耶夫總設計師領導的原蘇聯高爾基中央水翼造船設計局(蘇聯解體後易名為中央水翼艇設計局)的地效飛行器研制工作卻開展得紅紅火火。60年代初,該設計局在高爾基水庫組建了NC-2地效飛行器試驗基地。

1961年,阿列克謝耶夫總設計師親自駕駛壹架CM-1地效飛行器完成了試驗。1962年5月,在希姆琴科水庫,該設計局向原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及其他政府領導人演示了剛剛研制出的CM-2地效飛行器。

赫魯曉夫對此予以高度評價,同時要求盡快為原蘇聯海軍研制用於運輸的地效飛行器。於是,中央水翼造船設計局便開始著手CM-8、T-1和“裏海怪物”運輸地效飛行器的研制。為配合此項工作,蘇聯政府專門從格羅莫夫飛行試驗研究所和航空工業部抽掉優秀試飛員參加試飛工作。

“T-1”和“裏海怪物”的研制成功為以後研制“鷹雛”、“鷂”、“雨燕”和“伏爾加”-2四大系列地面效應飛行器奠定了基礎。

“鷹雛”系列兩棲作戰地效飛行器,由原蘇聯中央水翼造船設計局伏爾加試驗工廠生產。1968年開始研制,1979年10月5日通過國家試驗,1979年11月3日正式裝備蘇聯海軍。

起初,“鷹雛”在裏海區艦隊服役,後歸屬黑海艦隊航空兵。“鷹雛”裝3臺發動機,其中2臺用於起飛,1臺用於巡航,排水量140噸,速度400千米/小時,裝載20噸貨物時航程可達1 300千米,可在3~4級的海浪(浪高2米)中起降。

“鷂”系列導彈地效飛行器於1980年開始研制,1989年通過國家試驗。總設計師為索科洛夫,由伏爾加試驗工廠生產。1992年開始裝備海軍。與“鷹雛”相比,“鷂”的構造十分復雜。

該地效飛行器長73.8米,寬44米,高17米,速度550千米/小時,航程5 000千米,排水量370~400噸,裝6座導彈發射器。由於軍轉民計劃的實施,俄羅斯海軍僅裝備了壹架“鷂”,第二架被改裝成“救生者”救生地效飛行器。

“雨燕”系列雙座教練地效飛行器於1981年開始研制,屬於C型地效飛行器。1991年通過國家試驗,並開始裝備俄羅斯海軍,總設計師為布拉諾夫。

“雨燕”背脊裝有2臺活塞式發動機,自重1 360千克,排水量為1 600千克,在3個小時內地效飛行速度160~175千米/小時,地效飛行高度(掠海飛行高度)0.3~2米。

“伏爾加”-2系列客運地效翼艇 1981年開始研制,1986年完成組裝和試驗。總設計師為索科洛夫,由下諾夫哥羅德“鷹”飛機制造廠生產。

“伏爾加”-2長11.6米,寬7.6米,高3.6米,自重2.85噸,機組成員1人,可搭載8人,速度120~140千米/小時,航程400~500千米,其改進型最多可搭載150人。

盡管最初俄羅斯地效飛行器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海軍運輸和兩棲作戰等方面,目前的發展也是困難重重,但地效飛行器民用發展十分廣闊。

試驗表明:將1千克載荷完成500千米距離的運輸,使用航速500千米/小時的地效飛行器的運輸費,相當於使用航速40千米/小時普通艦船的運輸費,不足900千米/小時運輸機運輸費的壹半。

此外,地效飛行器安全可靠。與飛機相比,它不必為自己專門建造起降跑道,可以隨時在陸地、海上和冰上起降,且十分安全。與艦船相比,由於具備良好的掠海性能和登陸能力,地效飛行器不會受航道環境和碼頭條件限制,可以快速將人員和貨物運往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