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美的歷史》讀書筆記四

《美的歷史》讀書筆記四

第七章:15至16世紀間的美

1. 發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15世紀,意大利發現透視法,佛蘭德斯(Flanders)的新繪畫技法傳播,新柏拉圖主義對文藝發揮影響,薩伏納羅拉(Savonarola)的神秘主義達於高潮,種種因素各有特色,但也絡繹奔會,影響所及,美的思考出現雙重取向,今人視為矛盾,時人認為連貫。

藝術家是新事物的創造者,兼為自然地模仿者,兩者並不矛盾。

2. 擬像

透視法使用於繪畫,實為發明與模仿之合壹:現實之再現既精準,兼又依照觀察者之主觀觀點而來,就某層次而言,觀察者可說是精確再現物體,又“加上”他靜觀所得之美。

3. 超感官之美

費奇諾(Marsilio Ficino)在佛羅倫薩推廣的新柏拉圖主義運動扮演關鍵角色。那是壹種隱約帶著神秘主義的觀念,視萬物由許多彼此和諧而層次漸進的境域組成。在這觀念架構內,費奇諾以三項任務自命:傳播古代智慧,並將之現代化;在壹個連貫而且可能的象征系統裏,協調其中許多乍看不和諧的層面;彰明這個系統與基督教的象征系統是彼此和諧的。美由此生出很高的象征價值,不再只是比例與和諧。

這種美不是局部之美,而是在感官所感覺的美之中靜觀而致的超感官的美(雖然後壹種美較為優越),這種美構成美的真實本質。

4. 維納斯

新柏拉圖主義的象征論特別強調維納斯的形象。這形象的根本來源,則為費奇諾就神話所做的重新詮釋。

第八章:淑女與英雄

1. 淑女

我們比較各種維納斯畫像,就會註意到,以女性裸體為中心,有壹套頗為復雜的論述。葛裏恩(Baldung Grien)的維納斯以背景之暗,襯顯肉感之白,其中分明指涉壹種肉體、物質之美,女子形體欠完美(以古典標準衡之),而此美出落得更近現實。

達·芬奇的女子,臉孔特別難以捉摸,底細莫測。

後來,女性面容增加了私密、激烈、半自我中心的神情,與公開示人的女體相互襯映,其心理不易解讀。

2. 英雄

文藝復興的男子以世界中心自居,要他的畫像洋溢著雄偉的力量,最好帶點強硬難纏的味道。

3. 實用之美

這場過渡,無疑是宗教改革與16至17世紀之間社會風俗變化的混合結果。女性形象逐漸改變:女人再度穿上衣服,成為家庭主婦、家庭教師、發號施令者。

4. 官能之美

宮廷生活的世界正在消解,換成下壹世紀的蹁躚舞姿;古典主義美之消釋,在風格主義與巴洛克的形式,或卡拉瓦喬與佛蘭德斯畫派的寫實裏,都可以看見,美已經以其他形式出現:夢、奇幻、不安。

第九章:從優雅到不安的美

1. 朝向壹種主觀、多重的美

文藝復興時代,所謂“宏大理論”(Grand Theory)——依此理論,美寓於部分之間的比例——達到層次極高的完美。但是同時,文藝復興的文化與心態裏也出現壹些離心力,走向壹種令人不安的、模糊的、令人驚異的美。這是壹股充滿動能的運動,我們純粹基於解釋上的方便,將之區分成古典主義(Classicism)、風格主義(Mannerism)、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之類的學術範疇。

2. 風格主義

風格主義之美表現出欲蓋彌彰的靈魂之憂傷:那是壹種雅致的、有文化的、大同主義的美,就如那欣賞它並委托畫家創作這類作品的貴族(巴洛克的特征則比較通俗,情緒也多些)。風格主義反對文藝復興的嚴格規則,也拒斥巴洛克不受拘制的動能,望之膚淺,卻經營者膚淺,研究解剖學,並加深與古人的關系而超越文藝復興時期的類似趨勢:簡而言之,風格主義跨越並深化文藝復興。

有很長壹段時間,論者認為風格主義只是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之間的簡短插曲,今人始知文藝復興時代相當大部分——自1520年拉斐爾過世以降——是風格主義。

3. 知識危機

可以在哥白尼及其後物理學與天文學的發展為人文主義自我帶來的“自戀創傷”(narcissistic wound)裏找到壹個總解答。人發現自己喪失宇宙中心的地位,為之沮喪,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所懷和平、和諧世界的烏托邦憧憬亦趨式微。政治危機、經濟革命、“鐵的世紀“的戰爭、疾疫重返:諸事並發,使人更加驚覺宇宙並不是特別為人類量身打造的,人既非造物,亦非造物之主。

說來奇悖,造成這場知識危機的正是知識的巨大進步:對愈來愈復雜的美的追尋,與開普勒(Kepler)的發現相伴而生;開普勒發現天體定律並不依循單純的古典和諧,而是愈來愈復雜。

4. 憂郁

從風格主義到巴洛克的移轉,不是畫派之變,而是生命戲劇化的壹種表現,與之密切相連者,是壹種追尋,追尋以新方式表現美:令人驚奇、令人訝異、明顯不合比例的事物。

5. 尖銳、機鋒、巧喻……

巴洛克,其心態特征是精確的想象與驚奇的效果結合。這結合名稱不壹,或稱機趣,或曰馬利諾主義(Marinism),將之發揮為最高貴表現者則為格拉西安(Gracian)其人。

6. 追求絕對

壹套關系與形式經過創造與再創造,取代了自然、客觀的模型:易言之,巴洛克之美超越善惡,其模型借醜傳美,以偽表真,通過死亡呈現生命。

然而,這並不是說巴洛克式的美非道德或不道德,絕非如此。巴洛克式之美的深刻道德性質,不在於遵守巴洛克時期宗教或政治權威的僵硬典則,而在於其整體藝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