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佛教的“參”是什麽意思?

佛教的“參”是什麽意思?

參謁、參尋、參學、參究之意,即學人謁見師家以問道。如‘參師問法’。

修行坐禪,亦稱參。如‘參禪辦道’。

禪林住持集壹山之大眾以開示說教,亦稱為參,即參見住持以求開示,其類頗多。如:詰旦升堂為早參(朝參),晡時(今午後四時)念誦為晚參,晚參前坐禪為坐參,每五日壹參為五參上堂,定期上堂為大參,住持不定時集眾問答應酬為小參,大眾同參為廣參等。[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日用晚參條、祖庭事苑卷八小參條、禪林象器箋叢軌門、垂說門]。

佛教中常見名詞釋義:

如是:指所聞之法體,即實相之理體。實相妙理,古今不變,故曰如。如理而說,故曰是。又如蕅益大師在要解曰:‘依實相理,念佛求生凈土,決定無非,曰是。’蓋實相妙理,只是當前壹念心之自性。非生非滅,無去無來,湛然常住,故名曰如。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凈土。能念是實相心,所念是實相佛,所生是實相土,鹹為實相正印之所印。故大師曰:‘決定無非,曰是。’ ? 如祥細參研見大智度論。

空: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壹。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壹個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時期,這壹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壹。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從所否定的對象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壹切有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壹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空,則認為壹切事物都依賴於壹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壹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從論證的方式來說,空可分“分析空”、“當體空”兩種。分析空即從統壹之可分解為若幹部分或因素上,從事物的生滅變化上,說明事物的不實在和不自在,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當體空則認為壹切事物無須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觀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從是否終極真理來說,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兩種。把空當作絕對的虛無,認識不到它實際是有的壹種存在形式,即壹種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惡趣空”;反之,如能認識到事物不但有空的壹面,還有不空的壹面,認識到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內存空,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從上述幾種對空的基本解釋出發,佛教各派還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壹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論》所說的十八空影響較大。

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三界的不同版本:

版本1(1) 欲界(梵kāma -dhā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2) 色界(梵rūpa -dhātu),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凈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壹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咤天,凡有十八天。

(3) 無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壹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回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大九·壹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三、俱舍論卷八、品類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智度論卷二十壹、華嚴經孔目章卷二〕

版本2

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壹)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余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二)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 (三)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余有漏法。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大二七·壹四八中):‘壹切行斷,故名斷界;壹切行離,故名離界;壹切行滅,故名滅界。’〔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

版本3

指法界、心界、眾生界。此系基於華嚴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而立。〔大日經疏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