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沈慶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沈慶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沈慶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弘先,吳興武康(在今浙江德清縣西)人。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孫恩起義,遣人攻打武康;慶之時年十四,隨鄉人擊之,由是以勇聞名。時兵慌馬亂,百姓流散,田地荒蕪,而慶之獨躬耕於野,勤苦自立。

年三十,往襄陽(屬今湖北省)省兄(兄沈敞之,為雍州刺史趙倫之征虜將軍),趙倫之對沈之極為欣賞,以為寧遠中兵參軍,從竟陵太守趙伯符(倫之子)。時竟陵(在今棗陽縣東)蠻(對南方少數民族之泛稱)屢為患,慶之設計,每擊破之。及伯符別討西陵蠻,不以慶之相隨,無功而返。

永初二年(公元421年),為殿中員外將軍,隸屬於護軍將軍檀道濟。道濟還京,稱慶之忠謹曉兵,遂為領隊防東掖門,出入皇宮。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十月,領軍將軍劉湛被收之夕,文帝召慶之。慶之戎服而入,文帝驚曰:“卿何意乃爾急裝?”慶之曰:“夜半喚隊主,不容緩服。”及出,慶之即收湛同黨吳郡太守劉斌,殺之。

十九年(公元442年)十二月,群蠻作亂,征西司馬朱修之討之,失利;慶之率眾助之。修之軍紀敗壞,被捕下獄。自是慶之專主征討,大破之,俘壹萬七千余人。遷武陵王劉駿撫軍中兵參軍。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駿為雍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陽縣),慶之隨駿西上。

雍州地區蠻患甚盛,水陸交通受阻。鄖山蠻最強盛,慶之討平之,俘三萬余人。還京師,為廣陵王劉誕北中郎中兵參軍。

二十六年(公元449年)七月,誕為雍州刺史。雍州諸蠻復為寇,慶之率二萬余人,伐之。以往討蠻,皆結營山下以迫之,而蠻據山堅守,矢石俱下,故屢無功。慶之曰:“今若緣山列旆以攻之,則士馬必損。”乃令諸軍各率所領以營於山上,出其不意,發起攻擊。於是諸軍斬木開道,鼓噪上山,沖其腹心,先據險要。諸蠻震恐,莫不奔潰。由是群蠻恨慶之。慶之有頭痛病,常戴狐皮帽,群蠻號之曰“蒼頭公”。

次年正月,大羊蠻憑險築城,山多木石,以為戰具,守備甚固。慶之命諸軍連營山中,各營開門相通,又穿池於營內。壹夜,風甚,蠻潛下山來燒營,諸軍以池水澆之,並多出弓弩夾射之,蠻兵散走。但蠻所據險固,難攻,乃圍之。久之,蠻食盡,乃出降。

六月,文帝欲伐魏,大臣大多贊同。慶之表示反對,曰:“我步彼騎,其勢不敵。檀道濟再行無功,到彥之失利而返。”文帝不從。慶之固陳不可,文帝使丹楊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難之。慶之曰:“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文帝大笑,但不從。

七月,大軍北伐,慶之為寧朔將軍王玄謨之副,攻碻磝(今山東茌平縣),克之。及攻滑臺(在今河南滑縣東),慶之與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留守,慶之為副。滑臺久不拔,而魏太武帝率大軍急馳南下,情況緊急。斌遣慶之領五千人援玄謨。慶之曰:“玄謨士眾疲老,虜寇已逼,得數萬人乃可進,小軍輕往,無益也。”斌固遣之。及往,玄謨已棄城逃走。斌將斬謨,慶之固諫曰:“佛貍(太武帝小字)威震天下,控弦(拉弓,此處為士兵)百萬,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以自弱,非良計也。”斌乃止。

二十八年(公元451年)正月初二,北魏掠居民,焚廬舍北去。此次戰爭,雙方損失慘重。七月,蕭斌、王玄謨皆因戰敗罷官。文帝問慶之曰:“斌欲斬玄謨而卿止之,何也?”對曰:“諸將奔退,莫不懼罪,自歸而死,將至逃散,故止之。”

三十年(公元453年)二月,太子劉劭殺文帝,以蕭斌為尚書仆射,領將軍,並密令在五洲(在今湖北蘄水縣西,武陵王劉駿在此)之慶之殺武陵王(文帝第三子)。慶之密謂心腹曰:“蕭斌婦人(軟弱無能),其余將帥,皆易與耳。東宮同惡,不過三十人。”“今輔順討逆,不憂不濟也。”慶之求見駿,駿懼,辭以疾,不肯見。慶之突入,以劭書示之,駿泣求入內與母訣別。慶之曰:“下官先帝厚恩,今日之事,唯力是視;殿下何見疑之深!”駿起再拜曰:“家國安危,皆在將軍。”慶之即令勒兵,旬日之間,內外整辦,人皆以為神兵。四月初壹,大軍東下,慶之總中軍(古有三軍,中軍為首)以從。二十七日,駿於新亭(故址在今江蘇江寧縣南)即皇帝位,是為孝武帝。慶之為領軍將軍。繼進鎮北大將軍,封始興公。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四月,竟陵王劉誕反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慶之為車騎大將軍,將兵討之。慶之至歐陽(在今儀征縣東北),誕遣慶之宗人沈道湣持書來說之。慶之數誕罪惡,遣道湣返。慶之至城下,誕登樓謂之曰:“沈公垂白之年,何苦來此!”慶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勞少壯故耳。”誕還令百余人送食;慶之悉焚之。誕於城上投函表,請慶之送帝。慶之曰:“我受詔討賊,不得為汝送表。”慶之塞塹,造攻道,立行樓(攻城車)土山,並諸攻具。七月,率眾攻城,身先士卒,親犯矢石,遂克之,斬誕。城中士民先被刳腸剔眼,笞面鞭腹,苦酒灌創,然後殺之,死者三千余人。此事為孝武帝所為,但慶之亦有責任。慶之目不知書,但有口才,聰明。每處理政事,常恨不識字。壹日,孝武帝歡宴群臣,令賦詩。慶之曰:“臣不知書,請口授師伯(侍中顏師伯)。”孝武帝即令師伯執筆。慶之曰:“微命值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崗。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西漢大臣張良)。”實為吹捧之辭,然眾皆稱美。

慶之居清明門(建康東南)外,有住宅四所,皆富麗堂皇。又有宅在婁湖(在今江寧縣東南),壹夜,慶之攜子孫徙居之,廣開田園之業。家素富厚,產業萬金,僮仆上千,妓妾數十人,皆美容工藝。慶之優遊無事,盡情歡愉,非朝賀不出門。每從帝校獵,據鞍勒馬,不異少年。

八年(公元464年)閏五月,孝武帝死,前廢帝即位。遺詔曰:“大事與始興公沈慶之參決;若有軍旅,悉委慶之。”但慶之常步行田園間,每農桑忙月,無人從行,遇之者不知其為三公。驃騎將軍柳元景和師伯曾至慶之處,衛卒滿道,而慶之僅與左右壹人在田。慶之曰:“老夫八十之年,目見成敗者已多,諸君炫此車服,欲何為乎!”於是插杖而耘,不為之顧。元景乃撤侍從而隨之,慶之遂與之相對為歡。

慶之既貴,昔日鄉裏老舊素輕慶之者,見之皆膝行而前。慶之嘆曰:“故是昔時沈公。”時有諸沈為劫者數十人,士民皆患之。壹日,慶之詭為置酒大會,盡殺之。於是全境肅清,人皆喜悅。

廢帝狂悖無道,元景、師伯密謀廢之,欲立太宰劉義恭(武帝第五子)。元景以其謀告慶之。慶之與義恭素不和;又師伯常專斷朝事,不讓慶之參預,曰:“沈公,爪牙耳,安得預政事!”慶之聞而大恨,遂發其事,義恭、元景、師伯皆被誅,慶之遂為侍中、太尉。

慶之既發顏、柳之謀,雖自昵於廢帝,但對廢帝之胡作非為,亦數盡言規諫,廢帝漸不悅。慶之懼,杜門謝客。吏部尚書蔡興宗謂慶之曰:“主上比者所行,人倫道盡。”“百姓喁喁,所瞻賴者,亦在公壹人而已。”“況公統戎累朝,舊日部曲,布在宮省,受恩者多。”“公今不決,當有先公起事者,公亦不免附從之禍。”青州刺史沈文秀(慶之侄)亦往說之:“主上狂暴如此,禍亂不久。”“今因此眾力,圖之易於反掌。機會難值(得),不可失也。”再三言之,至於流涕。慶之終不從。

寧朔將軍何邁尚新蔡公主劉英媚(文帝女,廢帝姑),廢帝納之於後宮,而詐言公主死,殺宮女以代之,送邁殯葬。邁素豪俠,多養死士,謀因帝出遊廢之,立晉安王劉子勛(孝武帝第三子)。次年十壹月,事泄,廢帝將兵誅邁,度慶之必入諫,先閉青溪(在今江寧縣東北,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河)諸橋以拒之。慶之果往,不得進而還。廢帝使慶之侄沈攸之(直閣將軍)賜慶之毒藥,慶之不肯飲,攸之以被掩殺之(攸之曾從慶之征戰有功,慶之抑其賞,由是恨之)。時年八十。帝詐言慶之病死,謚曰忠武公,葬禮甚厚。明帝即位,謚曰襄公。

慶之雖目不識丁,但很聰明。在戰鬥中,他善於根據敵我情況和地形條件靈活運用種各戰術,故每戰必勝。但他對待廢帝態度是錯誤的。廢帝胡作非為,壞事幹盡,百姓恨之入骨,柳之景等謀廢之,這完全是替天行道,但慶之出於私怨揭發其事,助桀為虐,結果自己也被廢帝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