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臘八。每年農歷的臘月初八,俗稱“臘八”這天,每家每戶的早餐都要喝“臘八煮”(用八樣農作物果實熬煮成的粥,現已衍變成著名的八寶粥)就此便留傳下了“喝了臘八煮,便把年來數”的佳話。也就是說,從這天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息,離過年就得壹天壹天的拔著指頭數起來了。大人們便開始趕年集、備年貨,孩子們開始盼年早些到來了。
2、祭竈。直到臘月二十三,辭竈(祭竈)日,也叫“過小年”中午免不了吃餃子,主要活動在晚上,過了這天,就放竈王爺的假,回天堂“過年”去!在供給竈王爺的晚宴上,只有壹道特別的肴“糖瓜兒”(民間手工制作的麥芽糖)意在壹種說法是:讓竈王爺吃後,到了天堂多說甜言蜜語。另壹種說法是:叫糖瓜兒粘住竈王爺的嘴,到了天堂不讓說話。辭別的時候不僅贈有禮品“面袋子、錢搭子”(用燒紙裱糊的)在燒紙的時候壹起燒掉,口中還得念念有詞“竈王,竈王上天堂;少生災禍,多生五谷雜糧。”聲音很小,不讓別人聽到。有些好奇的孩子詢問老人說的什麽,會遭受老人的呵斥:“小孩子家不懂事,壹邊玩去!”弄得個心興掃盡。
3、備年。 “辭了竈,年來到!”接下來人們開始忙年了。這時候上了大把年紀的老人總會嘮叨:“好過的年,難過的春!”意指在提醒小人們,不能光為了過年去鋪張,還要牢記來年長春的開支。家家戶戶的婆媳們、妯娌們、姑嫂們開始做餑餑、蒸包子、打年糕,直到大年三十,總算忙出了個頭緒,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
4、年夜飯、除夕夜。剁餡子、和面、包餃子、煎碗頭,都是女人們的事,男人領著孩子們壹起,貼對聯、掛zhu子(寫有列宗列族名字的撲灰年畫)、拾掇擱擺兒(供桌),擺放供品。壹切準備完畢,同姓同支股衍生在世的子孫們,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走向墓場,給列宗列祖上墳燒紙、放鞭炮,邀請做了古的人回家過年。在上墳回來的路上,經過桃園每家人捎少壹匝桃枝,(沒桃園的地方)趕年集是買好)回家後插到門窗的旁邊和放在供桌上,用做辟邪。然後在門上檻貼上過門錢,插上“指道”,家裏的女人們燒鍋下餃子,男人就準備接財神。
用木制長方形的盤子上擺放摞成山狀的五個小餑餑和兩雙筷子,兩盅黃酒,壹沓燒紙,男孩子用長長的竹竿,挑著壹支鞭炮,根據“竈碼頭”(木版年畫。上方刻有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與各種財神爺所在方位,下方是財神爺像)上所指財神爺所在的方位,到大門外燒紙、祭奠酒、磕頭、放鞭炮。完畢,回家高呼:“財神到家了!”回到供桌前,意思是捧財神爺汝座,點燃蠟燭,燒上香,供上兩碗現出鍋的餃子,再在供桌前燒上壹沓燒紙。磕個頭。就要開始喝“財神酒”了。老婆、孩子在別屋裏看中央臺的新年晚會,歡歌笑語喜氣洋洋。直至午夜十二點,各自回家吃年夜飯。大人回到家中凈手上香,兒童去大門外燃放壹枚爆竹,俗稱“開門包暴仗”。然後將煮熟的水餃盛成若幹等份,除了放在供桌、天供上外,門口、窗口、井口,凡是帶口的地方都要放上壹份,每處都要燒上壹沓燒紙,磕個頭。然後燃放禮花鞭炮,辭舊迎新,完畢回到屋裏餐桌上吃餃子,餃子有糖餡的,還有夾帶硬錢幣餡的,當第壹個人吃到夾帶硬幣餃子的時候,就高喊壹聲:“錢!”其他人就呼應:“好,來年有錢花!”當有人吃到糖餡的時候,說上壹聲:“甜!”其他人都說:“好,來年有甜頭!”
5、大年初壹。早晨,當門族的老少爺們兒,相互走訪拜年後,因壹天壹夜的忙碌,勞累早以過度,各自回家休息去了。新正大月是玩耍的日子,村裏的婆媳孩子們,熙熙攘攘的來到了大街上觀看踩高蹺、扭秧歌、舞長龍、聽茂腔戲,熱鬧非凡。高蹺隊、秧歌隊、茂腔劇團,來了壹撥有壹撥。壹天都有好幾撥來大街上演出,直到太陽落山。老婆孩子都累了便回家下餃子吃去了。
6、送年。大年初二,該是送年的日子。壹家門戶壹個天,不同姓氏門族有不同的送年時間,有早晨送的,有中午送的,有晚上送的,有集體的,有各家各戶的,但方式是類同的,男人挑上壹擔兩筒水放在院子裏,好為祖宗們飲馬。婆媳女人們燒火下上壹鍋水餃,年五更供上的地方都要再供上,每處都得燒紙、磕頭。然後,孩子們挑上壹支大的鞭炮,到大門外燃放,大人們朝外磕個頭,意思是送老祖宗們及各路神仙,回家的回家。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東地區,膠萊平原腹地,東與青島市接壤,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版圖面積1526平方公裏,轄960個行政村(居),87.6萬人,是國務院批準的山東半島沿海開放重點縣市之壹,全國科技創新示範縣、全國商標百強縣、全國集約節約用地模範縣、中國家紡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撲灰年畫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