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 嫡母 (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 朱壽昌 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 金剛經 》,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壹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詩文: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壹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棄婦出嫁兒七歲,官拜知州母未回。尋親無果誓不退,母逾古稀得雙歸。
朱壽昌棄官尋母故事,感慨人情世故,唏噓不已。生母在他7歲被逼離開,遠嫁他鄉。母子天各壹方,入官尋親,有索離官,誓不返回。讀來讓人蕩氣回腸,動人心腦。
朱壽昌棄官尋母,今天讀來,感覺人情如水,亦酒亦醋,亦厚亦薄,亦甜亦苦。故事中嫡母(父親的正妻)冷漠朱壽昌,更是迫使他的母親遠嫁,看來嫡母的人情非常淡薄,讓家庭部分成員深感不安。朱壽昌更應該如此,讓他感覺到生母的可親可近可想可思。人的情感,正如壹種思念,越是得不到,越是非常地思念。這是壹種感覺,感覺是壹種意識形態,無聲無息,無根無枝。
朱壽昌棄官尋母,正是壹種念想的無法滿足,在長年的積累中,越來越厚,越來越深,越來越濃。念想是壹種意念,它會在慢慢加強的過程,不斷侵蝕的感情深處,讓人無法釋懷,讓人無法自拔,讓人無法回避。
朱壽昌棄官尋母,是壹種原始動力源所在,7歲離母,他自己本人也應該飽經人間的辛酸和五味雜陳。人人都有小時侯母親關愛的美好回憶,而自己卻缺少這壹大塊,正如人生不完整壹樣,他更是強烈地意識到,他的母親也應該是如此在思念他的兒子。母子情深,血脈相連,天上地下,感念常在。
朱壽昌棄官尋母,在他做官期間,按捺不住對生母的想念,情緒非非,如脫線的風箏,情感在放縱中無法收回,如脫手的野馬,放歸山林而杳無音信,如沒有弦線的船支,在風雨中飄泊無依無靠,不知哪裏才是駐足的地方。朱壽昌為了讓他的情感和思念平靜或安穩下來,自己手抄金剛經,在抄寫過程中,在心裏深處,慢慢收回風箏,找回野馬,找到心靈的港灣。
朱壽昌棄官尋母,在他找到壹絲線索後,他毅然離職,前往尋找生母,其實這也是他在尋找他自己的路。人不尊敬生母,枉為壹生人。所以,他是在履行自己壹個人的本身的心性的職責,也是找回他的過程。想想人生目標縱有千千萬萬,名利財富,山高水流,無邊無際。然而什麽才是妳自己的目標呢?朱壽昌看來,找到他的母親,就是他的壹生的追求和目標。這個人生目標看來簡單而平實,但在他看來,壹生難求。絕大部分人的母親從自己生下來就相伴壹生,在母親的教育下,不少的年青人還產生了大量的逆反心理,動不動就是威脅家人,自己要離家出走。
相對故事中的主人公,想想我們的身邊的親人和家庭成員。我們是幸福的,相對別人的不幸福,我們都是幸福的。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的根本和本性,父母是我們根本根脈,是我們壹生的出處和來處,是我們血肉之身的細胞源頭。人的可愛之處,是我們的思想,我們思想本源在於我們思考,思考的深處是我們來自哪裏,究竟要去哪裏。所以我們回望走過的路,不光是腳印,更多是我們的經歷,我們的感受,我們家庭成員的關心,我們父母的操心,整個社會的相互支持與幫助。
朱壽昌棄官尋母,這是壹種光的生活態度,是壹種積極的人生目標,壹種尋找心靈歸宿的生活方式。細細讀來,人人應該自己的體會感悟和理解。縱觀幾千年的歷史,幾人丹青有名?幾人還活在我們的今天的書本中?蕓蕓眾生,很大部分人員,絕大部分人員都是如風如雨如塵如沙,沒有任何的記錄任何來到世上的表現表達表示。我們今天的人也壹樣,99.99%的人的宿命是沒有記錄的。但不要氣妥,記錄不要緊,要緊是我們曾經來過。就像當下的我們,就是朱壽昌棄官尋母的經歷,只要我們追求過,歷史的記錄是別人的寫的,而我們每個人的記錄是保存我們的心靈深處的。
朱壽昌棄官尋母,我們要適當合適選擇我們的人生目標,正如尋母壹樣的目標,平凡中更顯得偉大,平淡中更能飽嘗到人間的風味,平實中更體會了人性的真實。今天很多人都在想,都在問,都在思想,壹天天地,壹周周地,壹月月地,時間就這樣走了。我們在追求什麽呢?以前,愚見是追求的過程,就是選擇和體會人生目標的過程。有的人選擇實現了,有的人壹直選擇中,有的人可還沒有開始選擇目標,活著就好,目標不目標,無所謂。其實,這也是壹種目標。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人生目標,活著本身就是壹種思考,壹種思想,壹種不斷探索的過程。正如孝道24故事,估計讀過的人,應該不少,但每個人理解和體會,千差萬別,各有千秋。我們讀故事,理解和體會其中的深意,這就是我們在探求自己心裏,尋找社會中的自我壹種表現。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只是故事的深度和程度不壹樣,每個人心裏理解與體會不壹樣。閱讀故事,閱讀自己,故事中事,都是現實中的真實反映。
人人相近,人人相通。孝道故事,勿忘來路,生時適勢,物質精神,相輔相存,名利壹生,世俗壹身,人老心靜,歸去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