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傳播學專題之群體傳播

傳播學專題之群體傳播

群體

群體是指具有特定的***同目標和***同歸屬感的復數個人的.具有互動關系的集合體。

構成群體的三項基本條件:

①擁有***同的目標和關心事項(群體凝聚力的核心) ;

②成員之間的協作意願;

③成員之間存在良好的互動機制。

群體的社會功能

群體是將個人與社會相連接的橋梁和紐帶,幫助個人完成社會化,形成社會規範和準則,調節和控制人的行為,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維持,使社會秩序的連續性得到保證。

群體還可以集結個人力量完成社會工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群體對個人成員的意義表現在:

群體是滿足個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體的能力大於單純個人能力的簡單相加(1+1>2)。

群體是個人的信息源和社會安全感的提供者,防止個人發生社會偏離和陷於社會孤立。 (兩級傳播)

群體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目標的場所與手段。 (社會化) 群體歸展和群體規範對個人的態度起著影響和制約作用。

群體傳播

群體傳播是將***同目標和協作意願加以連接和實現的過程

幾種群體類型 初級群體 次級群體 參照群體

初級群體(又稱:首屬群體) (庫利) :是指具有親密的、面對面交往與合作的群體。是個人社會化的基礎,也是人們“自我”觀念發展的搖籃,最典型的例子是家庭。

特征包括: ①面對面互動;? ②規模較小,成員交往密切;? ③靠習俗、倫理維持群體控制

2.次級群體(庫利) :發展自初級群體的概念,規模較初級群體大,成員之間不壹定面對面交往,但它既是步入社會必須加入的群體,也是個人活動領域擴大和活動能力增強的標誌。

3.參照群體:指個人用做提供參考標準的群體。個人不屬於這個群體,但會根據他們表現而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價。

施壓:參照群體對個人施加壓力,迫使個人改變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評價:個人使用這個參考標準對自己、他人或事件進行比較和評價。

群體意識 群體規範 群體壓力的含義

群體意識:

群體意識是由群體內部***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所形成的群體成員***有的心理特征。群體意識包括群體興趣、群體規範、群體價值觀、群體目標指向等。群體成員意識到自己對群體的從屬關系,首先是通過接受這些特征,即意識到自己同該群體其他成員具有某種心理***性的事實來實現的。

群體規範(群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群體規範指的是成員個人在群體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則。 廣義上包括群體價值即群體成員關於是非好壞的判斷標準,群體規範是建立在成員互動的基礎上。群體規範的協調成員活動、規範成員角色、保證群體的整體性,以保證群體決策和群體活動的效率。

群體壓力

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個人意見成少數意見所產生的壓力。在面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個人和少數意見壹般會對多數意見采取服從態度,即從眾。

趨同心理

也叫遵從性,是指個人希望與群體中多數意見保持壹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的心理。就是在面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個人和少數意見壹般會對多數意見采取服態度。然而,對多數意見的服從決定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基於理性判斷作出的,群體壓力也會帶來錯誤判斷,形成對多數意見的盲目服從。

盧因“群體動力理論”

該理論認為,壹個人的行為(B),是個體內在需要(P)和環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用函數式B=f(P, E)來 表示。所謂群體動力理論,就是要論述群體中的各種力量對個體的作用和影響。

效果:

正面:群體保持協調統的前提,也是人的社會合作性的體現。

反面:群體壓力會帶來錯誤的判斷,形成對多數意見的盲目服從。

簡述集合行為的含義及產生條件:

集合行為指的是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社會聚集現象。

集合行為的發生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1)結構性壓力。例加,在自然災害經濟蕭條失業物價不穩、社會不公、政動動蕩、種族關系惡化達到臨界點並危機狀況下,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不安、不滿、緊張嗯情緒,這些結構性因素是集合行為發生的溫床。

(2)觸發性事件。集合行為壹般都是由某些突發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例如,在人們普遍對經濟蕭條感到擔憂的社會氣氛中,壹條“某某銀行可能要倒閉”的消便可能引起普遍的擠兌風潮,而壹條 “今晚可能地震”的流言,也會引發大量居民露宿頭的避難行為。 近年來頻發的網絡“人肉搜索”等網民集合行為,也多是由刺激性的網信息所引發的。

(3)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非常態的傳播機制活躍化。例如,在大眾傳媒信力喪失、政府信息封鎖嚴重或公開度極低的狀況下,人們與其相信報紙、電視等大眾媒的新聞報道和主渠道發布的正式信息,更傾向於相信來路不明的流言等。

集合行為的幾個重要概念

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

集合行為中的傳播包括信息本身的傳播,和情緒感情的傳播。

群體極化:

指群體中原有的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強,使種觀點朝著更極端的方向轉移,即保守的更保守,激進的更加激進。這壹現象可結合網絡暴力思考:指群體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相互作目而得到加強,使壹種觀點朝著更極端的方向轉移,即保守的會更保守,激進的會更激進。群體討論會使多數意見加強,使原來不激烈的意見變激烈,甚至偏激。? (極端的螺旋)

群體模仿與匿名性行為:

群體模仿更多地表現為無意識的、? 條件反射性的模仿,因為人們面臨突然或災難性事件時,常規方法很難應付局面, 反應般基於本能進行,於是便出現了相互模仿。

塔爾德《模仿的法則》 社會心理學中模仿理論的創始人。

塔爾德認為,壹切社會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純粹的發明是極少見的,大量的行為是模仿。模仿是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和傳播發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那麽傳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動渠道。

塔爾德的模仿理論,對後來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傳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響。模仿分為兩種:

①有意識模仿: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出於目的的學習

②無意識模仿:集合行為中的模仿即無意識模仿。

在高度不確定性事件中,個人希望和多數人保持致並視之為安全有效的選擇。

流言傳播規律

流言(集合行為中的主要信息形態) :所謂流言,是種通常以口頭形式在人們中間流傳,涉及人們信念而目前沒有可靠證明標準的壹種特殊的陳述或話題。

1.流言的發生和傳播條件

①奧爾波特的流言流通公式(修正版)

R=I*A*U

R: rumor(流言流通量)

I; involvement (與問題的關聯度)

A: anxiety? (社會成員的不安感)

U: uncertainty (不確定性: 權威信息渠道不暢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導致的信息紊亂)

②傳聞≈(重要性*模糊程度) /公眾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越強謠言越弱。

傳媒要提供批判性材料(包括科學知識和新信息),提高公眾批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