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贏家總是贏家,輸家總是輸家
我壹直相信:上帝是公平的。這體現在“上帝的壹些原則”上面,比如說,我相信因果法則是上帝的壹個基本準則,我不需要驗證它,只是簡單地相信就行了。我相信如果妳付出了就壹定會得到。換句話說,如果妳沒有得到,那不是因為上帝不公平,而是妳沒有做到“真正的付出”,或者是上帝給了妳其他更好的東西。從另壹個面講,如果妳沒有做(沒有原因),卻得到了什麽。那麽上帝壹定會拿走妳的另壹些東西,或者在別的地方讓妳付出相應的代價。我不僅相信上帝的這種“原則上的公平性”,而且很希望將這個“自我的信念”寫成壹本書,又苦於找不到壹些有趣的故事。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我的好友孫敬陽先生卻壹直懷揣著這樣的故事。《上帝的兩個賭局》完全表達了我的這種願望,使我想起來就覺得興奮。在這本輕松愉快的書中,孫先生講了好幾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表明上帝是公平的。當然,每個人對上帝的理解都很不壹樣,有人說那是自然規律,有人說那是耶酥,有人說上帝無處不在。但無論無何,在《上帝的兩個賭局》中,作者(作者並沒有任何明確的信仰)表明:沒有壹件“不合理的事情”是上帝造成的,沒有壹次任何形式的失敗與自己沒有關系(任何失敗都不是上帝希望的)。我們常聽人們說:“贏家總是贏家,輸家總是輸家。”這話有道理嗎?有道理,也沒有道理。從有道理的方面講,贏家在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遵守著自己的贏家的法則,他們順應了人的道理和“天的道理”(也可以稱為上帝的法則)。而當人的道理和“天的道理”相抵觸的時候,贏家又會順應“上帝的法則”,因為嬴家知道上帝的道理比人的道理大,人是有限的,而上帝是無限的。因此贏家總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前行。人的法則(人自己設定的法則),偶爾也半信半疑地相信天道(上帝的法則)。更多的時候,他們主要是相信自己。他們在不適當的時候,把自己當成了上帝,而在應該自己做主的時候,他們卻遠離了上帝。輸家最大的錯誤就是將自己的道理淩駕在上帝的道理上面,以為自己比天還大,所以失敗就在情理之中了。輸家沒有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他們在開始的時候(想法上和思維方式上)就輸了。為什麽說“贏家總是贏家,輸家總是輸家”這句話又沒有道理呢?因為無論什麽“真理”,都要看應用在什麽環境中、在什麽條件下,都不能壹概而論說它正確或錯誤,正確和錯誤是要看條件而論的,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如果妳認為有,那麽,除非妳是上帝,但不幸的是我們不可能是上帝,壹點可能都沒有!我最欣賞孫先生的地方,就是他把人和上帝分得非常清楚,他知道人會犯“應該犯的”錯誤,因為人不是上帝。而恰恰在現實生活中人犯了許多錯誤,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把自己“誤認”為是上帝,以為自己什麽都知道,然而事實與這種想法差得很遠。現實有時又如此悖論,說不要執著,但有時卻非執著不可。因為本書的作者孫敬陽先生就是“執著”這枚硬幣十年有余了,從我認識他的那天起,我就壹直在聽他講這枚硬幣的哲學,似乎這種簡單的哲學能解決壹切問題。耳濡目染,我就漸漸“迷信”了他的這枚硬幣。兩年前,出於出版人的本能,我提議他將“硬幣的道理”公諸於眾,讓眾人受益,他也欣然答應,但經過幾稿之後,卻發現文字和道理的表達得有些“艱深”,只好作罷。之後,我們長期通訊,交流這個“硬幣哲學”,我發現孫先生總是有新的發現。2005年年初,在我的邀約下,他決定放棄家鄉的壹切事業,到北京來專心著述。從那天起,我們經常在北京的後海探討“硬幣的道理”。六個月過去了,這個硬幣的道理終於有了壹個名字——《上帝的兩個賭局》,那是在我家喝茶的時候產生的靈感,他十年“玩硬幣”的經驗終於在紙上變成了壹種絕妙的生活哲學,讓人嘆為觀止!贏家就是明白這枚硬幣的方方面面並且善加應用的人,輸家當然是相反了。要成為贏家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但妳必須掌握具體的玩法,或者說是掌握贏家的“財智技術”。讀者可以想象,妳的人生就像壹連串投擲硬幣的過程——不是輸就是贏、不是上升就是下跌、不是高潮就是低潮、不是幸福就是痛苦……任何現象,任何人似乎都不能擺脫這種“正與反”的境況。有時候,妳會連續輸,似乎地獄就在面前;有時候,妳會大贏特贏,似乎妳沒有什麽是不可以贏的。但是,妳要銘記,硬幣始終有兩面——正反或輸贏的兩面。書中的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是“賭徒”,但老年人總是贏家,而年輕人總是輸家。於是,年輕人不服氣,說上帝不公平。天使把他們招進天堂,見了上帝,上帝給他們公平的機會,但年輕人還是輸家,老年人仍然是贏家。上帝為了要讓年輕人明白輸贏的道理,於是問年輕人,妳需要什麽條件,壹切都按照妳們的規則來賭,妳需要什麽就給妳什麽。結果呢?在第二個賭局中,年輕人最終還是輸家。可見當輸家有當輸家的道理,當贏家有當贏家的道理。作者在書中通過壹枚簡單的硬幣給妳解說了——。他說明了壹個嚴肅而幽默的道理,這個道理有時候很像是上帝壹直在給我們開玩笑,卻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啟迪。當然,本書的其他精彩之處,這裏我就不多言了,相信讀者自然會喜歡的。不過,請註意最後作者的提示:“那位永遠是贏家的老者是壹個與上帝有約的人,壹個內心深處有原則的人。”我覺得還應該提到的是孫先生在書中提到的兩個故事,可謂精彩到了極點。第壹個故事是《生門死門》,另壹個故事是《公雞和鴨子》,這兩個故事可以說都點到了現在社會的穴脈上,可謂痛快之極!《生門死門》中的故事是講:從前有壹個新國王,準備大赦天下,將監獄裏的犯人釋放出來。但是,由於國情,只能釋放壹部分,所以有大臣獻上壹計——在監獄外設壹個生死廣場,廣場上開設兩個門,壹個是生門,壹個是死門。同時讓兩個士兵分別站在生門和死門前,這兩個士兵壹個只說真話的,另壹個只說假話的。每個希望獲得自由的犯人只能向其中壹位士兵提壹個問題,然後根據士兵的回答,作出哪個是生門哪個是死門的判斷。但是,犯人們都不知道哪扇是生門、哪扇是死門、哪個士兵是說真話的、哪個士兵是說假話的。如果犯人能從生門出去的,就成為自由人,從死門出去將面臨極大的災難,甚至被殺頭,當然,如果不敢出去的人,只好呆在監獄裏。人生就是壹個不斷面臨“生死之門”的過程,這個所謂的生死之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問題或困惑,所以我們必須找到通過或解決的方法,找到應對生門死門的思維方式。通過這個故事的演繹和分析,妳可以知道壹個絕妙的思維方法,這個思維工具妳甚至可以用到人生的所有領域。因為妳炒股、做期貨是要面臨生死之門;妳做生意時面臨生死之門;妳考學校和找工作時會面臨生死之門;妳談戀愛和交朋友時面臨生死之門……另壹個故事是《公雞和鴨子》,講到公雞是如何因為不尊重上帝給予自己的天賦,幹了許多不該他幹的事情,最後落得壹無所有,只不過是“割了卵子敬了邪神”;而鴨子呢?他該做的事情不去的做,上帝給他的東西他不要,整日在人世間做自欺欺人的事情。這個故事妙就妙在它“來得很是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包括我和孫先生在內的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不同程度地當了“鴨子或公雞”!想起來真有些可悲。而真正的不做公雞也不做鴨子的人,似乎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卻顯得如此稀少,因為我們普遍缺乏信仰和原則,而且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人是有心靈的,缺少心靈的原則是非常可悲的”常識。本書策劃人:朱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