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歌本身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和其他國歌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國歌標誌的是國家尊嚴,象征的是民族精神。《義勇軍進行曲》本是田漢先生1935年創作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的主題詞,由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義勇軍進行曲》因其奮進的詞文和優美的曲調,而迅速傳遍祖國大地。“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展開,其影響更遠遠超出了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前夕,征集選定國旗和國徽圖稿的工作進展順利,唯有國歌,雖征集到數以萬計的稿件,卻沒有壹首盡如人意的。《義勇軍進行曲》以起無可爭辯的巨大優勢入圍國歌,並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首肯和贊許。
二. 居安思危的民族憂患意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國際形勢依然復雜:美國壹極獨霸,在世界上繼續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個方面的分歧依舊存在,西方對中國的偏見依舊根深蒂固;中國與亞洲近鄰尤其是日本關系依舊復雜微妙。
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沒有實現這壹神聖莊嚴的使命,我們沒有條件更改國歌。復興則具備大漢雄風:“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復興則擁有大唐開元時代的“道不拾遺”“國富民強”;復興則呈現忽必烈的鐵騎縱橫亞歐草原的的強國氣勢;復興則真正實現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同”;復興則需要臺灣重返祖國的懷抱,國家真正實現了完全統壹的神聖使命。
四。 國歌歌詞氣勢雄偉,唱起的是壹個時代的絕響。無數先烈為建立新中國赴湯蹈火,前仆後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先烈我們要延續緬懷,予以尊嚴。法國國歌《馬賽曲》自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馬賽工人唱著它開進巴黎,這首歌壹直唱到現在也沒改。《義勇軍進行曲》在歷史上起到過巨大的作用,有著偉大的歷史功績。在教育、激發年輕壹代人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方面,國歌也在與時俱進。
五。紀念國歌的作曲者聶耳的最好方式是唱他的絕作,因為他是吹響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第壹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壹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壹些知識分子從苦悶、仿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後,隨即便遭反動派逮捕,當時主題歌詞是寫在壹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隨後,聶耳在遊泳時突發心臟病而溺水身亡,《義勇軍進行曲》遂成了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絕唱。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壹個角落。度盡劫波,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五.國歌歌詞的內容激發著中國人不斷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強烈心願。
壹部驚天地泣鬼神的黃鐘大呂式的史詩。按常規,如果表現壹首普通電影插曲的產生,可能會更多地從詞曲作者的個人經歷中挖掘素材,提煉主題。看他們的哪些經歷哪些個性有助於歌曲的創作。其成果很可能是蘊含作者獨特發現的有藝術個性的傳記片。但是,如果表現壹個國家的“國歌”,作者的構思必然是:為國立言,為民言誌。可以猜想,作者的思路是:“國歌”是神聖的,其歌詞是全民族本質... 只有她能激發中國人不斷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強烈心願。
六。日本人最不喜歡我們的國歌,美國人也不喜歡,這是我們不能更改國歌的主要原因之壹。越是日本說三道四,我們越不能更改,這是民族尊嚴和道德底線。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那些恥辱,生長在中國人民的記憶裏……
七。什麽時候能統壹臺灣,什麽時候就更改國歌。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就是國家完全統壹,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國歌才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對待國歌,我們萬不可出現誤讀:我們不可自卑,也萬不可過於樂觀。中國依然是個韜光養晦的國度,積蓄力量是為了長足的進步,而進步也不能忘記臥薪嘗膽,不能忘記居安思危。
讀國歌,讀的是中國壹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背誦國歌,背誦的是壹首黃鐘大呂式的民族鏗鏘崛起的詩篇。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眼睛,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讓我們————用我們的眼睛去讀我們的歌詞,用我們的耳朵去聽我們的國歌…… 200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