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對我來講是很熟悉的壹個詞匯,記得小時候思想品德課本中的時傳祥讓我知道了工作不分貴賤,而張秉貴、李素麗還有其他很多平凡崗位上勞模的事跡告訴我,於平淡中做出不平凡才能做出成績。
勞模已經從壹個稱號變成壹種精神,是對自己工作由衷的熱愛,是對自己職業絕對的忠誠,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在和平年代最好的詮釋,在我身邊,就有這樣壹個我心中的勞模,雖然還沒有勞模的稱號,卻在用這種精神影響著我和身邊的人。 初次聽到彭燕這個名字是在新錄用人員培訓中,聽說我們單位有壹位經歷過癌魔考驗的同誌,在癌癥病情得到控制後還奮鬥在公訴壹線,通過競選擔任處長。
當時我就壹直想看壹下,是壹個怎樣堅強的人,面對生活的磨難與考驗還能有如此鬥誌,直到在檢察日報的頭條看到有關彭燕先進事跡介紹上所附的照片,我才把心中的形象和人對上號,我沒有想到,她看起來是那樣的普通和平凡。
2. 誰能給篇以"丘索維金娜"的事跡而寫的作文啊母愛能讓壹個人走多遠?33歲的丘索維金娜會告訴妳。
這位經歷了5屆奧運會,以北京奧運會最年長的體操運動員身份出征的德國運動員在17日的比賽中力克壹幫小將,摘得壹枚寶貴的跳馬銀牌。
6次參加世錦賽贏得7枚獎牌;5次參加奧運會1992年奪得團體金牌;3次參加亞運會2002年奪得跳馬和自由體操冠軍、平衡木亞軍……這壹切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奇跡背後,是壹位偉大母親為愛無悔付出的感人故事:壹切為了得白血病的兒子。
男人壹樣的短短頭發,線條有些剛硬的臉龐,丘索維金娜卻有顆最柔軟的母親的心。獲獎之後,她的第壹句話就是:“我要把這枚獎牌奉給我的兒子。”
這枚獎牌也許真的應該歸功於兒子,是他,讓丘索維金娜頑強地走到了今天,走到了另壹個屬於自己的輝煌:她的第壹個奧運會獎牌。
生於1975年的丘索維金娜,16歲時就代表獨聯體奪得世錦賽女團和自由操金牌、跳馬銀牌;1992年首次代表獨聯體參加奧運會,摘得女子團體金牌;1996年-2004年她代表烏茲別克斯坦三次參加奧運會。
1996年,她功成身退組建家庭,3年後生下兒子阿廖沙。然而,2002年,3歲的兒子被查出患了白血病,27歲的她為了賺取獎金支付兒子的醫藥費,不得不重返沙場,和年輕運動員同場競技。為了兒子,她不敢病,不敢傷,不敢退;為了兒子,她和丈夫還變賣了小公寓和汽車,移居到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德國,並披上了德國隊的戰袍。
為了多賺取參賽獎金,她報名參加所有的比賽、能夠上場的所有項目。她就這樣從跳馬專項變成了動輒參加四個體操項目的全能型媽媽隊員。
不過,相比之前的比賽,這位母親在北京奧運會上的感覺並不那麽沈重:兒子病情已經大為好轉。除了為兒子,她更多的是享受自己所熱愛的體操帶來的快樂。
“我無法形容我的快樂。我對體操的愛依舊,我每天都從中得到快樂,”她說。“我不覺得我有33歲了。我覺得我還是18歲。”
她對4年後的倫敦奧運會還有自己的夢想。“2012年我就要37歲了。如果可能,我還要參加我的第六屆奧運會。”“為了比賽每天訓練確實不容易。我告訴我自己為了贏得獎牌,我必須堅強,”這位無位畏的母親說。
誰能斷言,2012的倫敦,丘索維金娜不會給世界另壹個奇跡。
其實,與其說她是壹個好運動員,不如說她是壹個偉大的母親!
3. 我心中的勞模作文 舒群勞模對我來講是很熟悉的壹個詞匯,記得思想品德課本中的傳祥讓我知道了工作不分貴賤,而張秉貴、李素麗還有其他很多平凡崗位上勞模的事跡告訴我,於平淡中做出不平凡才能做出成績。勞模已經從壹個稱號變成壹種精神,是對自己工作由衷的熱愛,是對自己職業絕對的忠誠,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在和平年代最好的詮釋,在我身邊,就有這樣壹個我心中的勞模——“南京市勞動模範”宋非老師,雖然還沒有勞模的稱號,卻在用這種精神影響著我和身邊的人。
那天,我和幾個同學冒雨來到學校,準備采訪宋老師。在見到宋老師之前,我想:勞模壹定是非常嚴肅的,因為他們身上都閃爍著令人敬畏的光芒。壹會兒宋老師出現在校門口,她熱情地和我們問好,還親切地摸著每個同學的頭。呀,原來宋老師那麽和藹可親,還特別愛笑,就像是個“孩子王”。
采訪開始了,宋老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她的工作及成長經歷,她真是個天生的“好老師”,那娓娓動聽地講述深深吸引了大家,我們時而被她與學生間有趣的事情逗得哈哈大笑,時而又被感動得眼中閃著淚光。宋老師非常謙虛,她把自己取得的成績都歸功於學校與同事們給她的幫助。
接著是提問時間,同學們踴躍地舉起手,我首先提問:“宋老師,在您的教學生涯中,有讓妳特別難忘的學生嗎?”我想,十幾年來宋老師教過那麽多學生,即使有印象深的學生,也許已經記不清名字了。可沒想到宋老師竟脫口而出:“我教過壹個叫宋夏的學生,因為是從外地轉來的,成績比較差,我每天給他補課,幫助他建立信心。現在,他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國外留學。這就告訴大家壹個道理,暫時的失敗不代表以後的失敗,現在的成功也不代表以後成功,關鍵在於自己不斷地進取。”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在本子上飛快地記錄,有的不住地點頭若有所悟,有的手托腮幫陷入沈思。
李剛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同關註:“宋老師,我們都知道當老師很辛苦,您又要管自己的孩子,又要管學生,累不累?”宋老師想了想說:“壹件事、壹項工作,只要妳喜歡它,就不會覺得累!”雖然備課到很晚,雖然很多休息日都要加班,但宋老師都是懷著 *** 在工作,我又對這位勞模多了壹份敬意。
最後我們與宋老師合影,結束了這次令人難忘的采訪。這次采訪讓我受益匪淺:勞模,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做著貢獻,並取得了大家認可的成就。我們小學生,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長大也能成為棟梁之才。
4. 以拐點為話題寫作文活的軌跡就是壹條曲線,充盈著拐點。
壹個人壹生如果從未跌倒,也算不得光彩。 當每次跌倒以後,都能勇敢的再站起來,這才是最大的榮耀。
因此面對困難時,首先要去除做不到的心理障礙,再試著想出解決困難的辦法。壹個人如果不敢勇於嘗試,不能承受失敗的痛苦,便得不到成功的喜悅。
所以凡事要勇於嘗試,能夠面對事實,困難才會迎刃而解。 生活的軌跡就是壹條曲線,充盈著拐點。
當愛慕壹個異性而不得,就會茶不思、飯不想,書面語叫做單戀,俗語說就是相思病。不管是單戀還是雙戀,愛情像高燒,妳的智商就是燃燒。
裊裊煙霧中,才能看得見對方的完美。 愛情亦如感冒,令妳頭痛失眠,茶飯不思,涕淚漣漣,痛到全身的所有關節;愛情像瘧疾,時而讓妳如沐春風,時而叫妳如入冰窟,上天堂下地獄,反復無常;愛情如胃病,壹不留神,就會打翻醋缸泛酸冒泡,害得妳風度盡失…… 相愛著的人們,思念時會心痛,見面時會心律不齊,血脈賁張…… 愛情仿佛是恒牙,要拔除它,非得流血;忍痛,便會留下深深的空洞,即便重新植入,它也會時刻提醒妳,讓妳忘不了曾經的完美。
愛情這種病,來時如山,去時如抽絲。須用三分時間當主料,以逆耳的忠言作藥引,再以兩錢理智冰敷額頭,用客觀的眼鏡矯正斜視,如此,方有可能痊愈。
無論好壞,因愛情而患“病”的人,總比那些從未感染過愛情病毒的人更為幸運。 生活的軌跡就是壹條曲線,充盈著拐點。
生活是動蕩的,永遠不會停息,但是在動蕩中經常會出現暫時的和諧與安謐。 孟浩然的“開宴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能體現出運籌帷幄或勞累之後片刻的均衡。
中國古人所追求的那種四海升平、百姓同樂正是人們所向往的社會和諧與均衡。 但是人們的期望歸期望,那種和諧與均衡對中國人來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原因是對社會這個大舞臺來講,造就這個大均衡場面的劇本並未有人擬就。
在聖賢的理論中,也只將此願望寄予追求比他更為古遠的過去,那時的均衡似曾有過,但達到均衡的外部環境卻早已消失,因此社會大均衡的喜劇場面就永遠不復出現了。 中國人只有以更低的標準在局部、在更短的時間裏,尋找瞬間的和諧以為理想的境界。
生活的軌跡就是壹條曲線,充盈著拐點。 中國人喜歡壹勞永逸,夢想著壹勞永逸地處身於社會均衡之中,現在看來那只能是壹廂情願式的美好願望。
均衡只能在動蕩中的瞬間展現。 西方人的“天堂”學說,用宗教的方式將均衡置於“彼岸”,這就決定了人們在“此岸”只能接受懲處和煎熬。
這種自願放棄在此生享用幸福和諧的理性的認可,無意中卻有可能在此生的動蕩中找到實現動態和諧的途徑。 生活的軌跡就是壹條曲線,充盈著拐點 彎道其實就是拐點,妳可以把下面作文改壹下就可以了。
彎道超越”是每個車手都必須面對的。然而在極富風險與挑戰的“彎道”上,更蘊含著超越的種種機遇。
人生之路也大抵如此,人生中難免會遭遇種種困境和逆境,這些困境和逆境就是阻礙前進的“彎道”。人們面對這些彎道,就需要有蔑視彎道的勇氣,有抓住機遇的智慧,實現超越。
縱觀古今,在人生的彎道上,抓住機遇,超越自我的例子舉不勝舉。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遇到了他人生中壹道難以逾越的彎道。
勾踐面對彎道沒有氣餒,立誌在彎道中實現超越。回到越國後,他立誌報仇雪恥,於是臥薪嘗膽,親自耕種,鼓勵生產,獎勵生育,虛心納諫,救濟貧苦的百姓。
經過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留下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佳話。彎道磨煉了他的意誌,清醒了他的頭腦,從而從彎道走向平坦,走向超越。
司馬遷因“李陵案”而受宮刑,這無疑是他人生中遇到的壹個難以逾越的彎道,他知道要想成就理想,就得默默忍受,尋找機遇。他為了“草創未就”的《史記》,他默默的忍受著苦難,以困難面前不低頭的勇氣著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絕唱,為我們留下了壹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個人生彎道沒有挫敗他的勇氣,相反卻給他帶來了生命的機遇。如果沒有這個彎道,司馬遷也許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也沒有《史記》的問世。
可以說,是彎道擦亮了他的眼睛,讓他迸發出強大的生命潛能,從而從彎道走向平坦,走向超越。 詩人蘇軾由於“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流放黃州。
蘇軾在這壹生的的彎道中,完成了思想的突圍和自我的突圍。走過這條常人難以想象的彎道,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於佛法禪意、青山秀水之中,實現了無比精彩的人生超越。
千古傑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誕生了。沒有黃州這個彎道,誰能說得清這個世上是不是只多了壹個政客,而少了壹個文豪呢? 人生沒有返程票,開弓沒有回頭箭。
在通向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彎道是難免的。面對彎道要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氣,要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勇氣,要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信心。
巴爾紮克說過:“不幸,是天才的晉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是的,面對彎道,擦亮我們的眼睛,清醒。
5. 根據材料寫作文讓是活躍在人們唇邊的壹個常用的詞:家庭中小孩相爭《讓生命擦出最美的火花》 有這樣壹則寓言:虹看到弧形的橋,向它說,它的生命比自己長久。
而橋卻說:"妳那麽美麗,妳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是永恒的。" 橋的話提示了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所創造的價值。
七彩的虹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她的光彩卻引來天下人的矚望和驚奇,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令人永遠想到虹的光輝。
古人說的"氣貫長虹",今人形容的"誰持彩練當空舞",都是對虹的真情贊美。可見,生命縱使短暫,假若能讓這短暫的生命擦出火花,那這生命就是永存的。
生命不僅僅屬於每個人自己,還屬於他所處的社會。所以,人應該在有限的歲月中創造多壹些的價值。
夏完淳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英雄少年,最後慷慨就義,其生命雖短,精神卻永遠激勵後人。英國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30多歲就離開了我們,可是那部世界著名的《簡·愛》卻永遠流傳在人們心中,放著光彩。
肉體是短暫的,精神是永存的。生命之美在於創造、奉獻。
以妳的生命去投入吧,像英勇犧牲的董存端,壹心為人民服務的張秉貴,像嘔心瀝血的孔繁森,這些人正是在不同的時代裏,利用有限的生命,全心奉獻社會,讓生命擦出了最美的火花。 像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像外國的歌德、但丁、普希金,全都創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他們的精神力量是強大的,超越了生命形式,給後人帶來了最美的記憶。
"人固有壹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生命之美,在於妳的社會價值的實現的程度。
努力投入吧,努力奮鬥吧,去創造出生命中最亮的火花。人的壹生不可能成為壹顆恒星,那就讓我們在"歲月銀河"中做壹顆燦爛的流星;人不可能美好永駐,那就讓我們做壹支紅燭,用光芒照亮別人,使每壹個生命都擦出最美的火花! 。
6. 以領書為話題,寫作文不少於400字讀書伴我成長
從我很小的時候,書,就漸漸走近了我的生活.它伴隨著我成長,見證了我的每壹次進步,也帶給我許多收獲.它甚至已經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
我第壹次接觸書籍,是在五歲時媽媽每晚為我讀的《睡前故事》.由於聽多了,我也會順藤摸瓜認得壹些字.不久,媽媽發現了我愛讀書,就給我買了幾本小人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我又學著查字典.過了幾個月,我就已經能熟讀這本書上的內容了.
書讀多了,對知識的渴求也就越來越多.我不滿足只讀那些有趣的故事,而是更多閱讀那些世界名人的童年.我發現知識不但要從課本中得到,也要靠生活的實踐.分數並不是學生的天敵,只要肯努力,什麽困難都能克服.
現在,我喜歡午後的靜謐時光.坐著搖椅、喝著涼快都被忘得壹幹二凈,留在我心裏的,只有那淡淡茶香和書帶給我的知識.
我愛讀書,因為它帶給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茶、看著小說的我是多麽自在!我心裏的所有不愉愛上讀書吧,妳會發現書是壹位無聲的朋友,伴著妳成長.
7. 以蒙眼作畫寫作文蒙眼作畫作文,僅供參考:
壹天,李老師說:“我們今天要做個遊戲。”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當李老師寫下“蒙眼”兩字時,我們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是“蒙眼貼鼻子”,有的猜是“蒙眼捉人”,有的覺得是“蒙眼寫字”。可是誰都沒想到是“蒙眼作畫”。
李老師用紅領巾把我的眼睛蒙起來,我感到滿臉都通紅。
我想到了浩瀚的宇宙,在宇宙之間,有閃爍光芒的星星,有美麗的地球,有帶著光環的木星……
想到這些,我開始作畫了。我畫了壹個圓,裏面有幾條不規則的線條,有些線條長,有些線條短,總而言之,感覺這個地球有點不像樣。我又畫了星星,星兒閃閃爍爍,像起起落落的螢火。我又畫了壹個圓,旁邊帶有絢麗多彩的光環。最後我畫了幾條波浪線,是那傳說中的銀河。
老師讓我們放下筆,觀察畫,我畫得不怎麽好,有幾顆星星畫得像牙齒,許多同學都在自責,我倒覺得挺滿意。
我覺得我畫得挺成功,通過這次“蒙眼作畫”讓我認識到: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當盲人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希望redlife的回答對妳有幫助!
8. 以《以人為鏡正人正己》寫壹篇作文《在反思中成長》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已不是昨日那個天真頑皮、整天纏著媽媽要糖吃的小孩,或是整天無所事事、打牌玩鬧的無知小夥了。我看著鏡子前那個高高帥帥的自己笑了。我知道,我長大了,我成熟了。
當時光總是於不知不覺中在我們的指尖滑落,我們告別了許多的無知,那壹張張稚氣的臉也在成長的歲月中漸漸褪去。從天真到成熟,我度過了人生極為美妙的十多年,這是逝去的歲月將伴著我成長,伴著我朝著夢想之顛攀爬。
無數次的挫折,教會我堅強;無數次的失落教會我樂觀,無數次的失敗卻給予我成功。我在反思中成長。成功了,我不再驕傲,而是學會謙虛;喜悅時我也沈穩,不希望之間得意忘形——這些都是生活教會我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那些已經過去了的生活不應該消失,它們繼續存在的意義正在於能夠讓我們去思考和發現,找出對於我們有價值的結果。
記得小時候的我很頑皮,常常結群成隊亂闖禍。有壹次去偷挖番薯被田主當場抓獲,綁著我的手見我父親去了。父親沒打我、沒罵我,而是向田主道了歉、賠了錢,然後向他買了100多斤番薯堆在家裏。說我喜歡番薯就吃多壹點,不夠還能再買,就是不要去偷別人的。
那壹次,父親沒打我,我不應該哭,而我趨勢被他的臉色和行動嚇哭了。父親的教育,至今記憶猶新。從那時起,我不再偷別人東西了。在不斷地反思中,我領悟了蘇軾所言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的真諦。
縱觀歷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王侯將相,或是名聲蜚物的文人騷客,無不又在反思中進步的。漢武帝壹生征戰無數,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晚年的他,在憫忠臺上的落淚,讓百姓原諒了他,歷史也成就了他;現代著名文學家巴金,在他的懺悔錄中的文字,不得不讓人對這位老人尊敬、折服,他的人格在反思中、懺悔中提升到了另壹個高度;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的壹跪,更是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肯定……
人生或者,如果不懂得反思,就更不用談懺悔和進步了。日本民族對二戰暴行采取不負責的態度而引起全世界的憤怒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在反思中,我將不斷地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在成長中進步。
《學習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5343936,反思》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
——題記
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要有知識,就要學習。惟有學習,才能使人聰明,使人進步。要做壹個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就必須努力學習,而學貴有恒。為學,要有恒心和毅力。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多看多學多問,才能理解和熟練地運用知識。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確,學習不可浮於表面,要探其究竟,深鉆細研。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如果妳不去學習了,妳永遠不會做任何的事,只會找別人替妳做。”
朱德在1923年進入德國的歌延根大學,為了掌握德文,朱德首先克服年齡大,記憶力差等重重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學習。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就能夠用德語會話和閱讀的德文書報了。他還利用考察德國的機會來提高自己的德語水平,正如他所說:“獲得知識的道路就是努力學習。”
考
所謂“不是壹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考試正是學習後的考驗,考得順利當然笑逐言開,而考得不怎麽好卻只是壹種“以患為利”的磨難,而磨難正是人生的壹種財富,它能激發潛能,鍛煉能力,使人更具生存力。在被諷刺、被誣陷、被圍困、被打擊的時候,潛能則可能最充分地爆發出來。周文王坐牢時寫出《周易》;孔子在困境時寫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賦出《離騷》;左丘明失明,著有《國語》。孫臏殘廢了寫出兵書;司馬遷不僅“沈屙無礙英雄文”,更是“命運不濟文章興,坎坷作民族魂”考,表面是苦,實質卻是甜。
思
為什麽學後必思?因為思考後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正確運用。學習與反思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引用胡達源的名言:“書不成誦,無以致思索之功;書不精思,無以得義理之益。”面對考,要勤思;考後,要反思。思考使人壹層樓,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反思反思,易解其意,就是反復思考。當忍而三思須憑心暗想。
我國宋朝哲學家朱熹發明了“吃”書法。他認為做學問之道,不光是要吃得進,還要吐得出。吃是讀,吐是思與寫。把妳所學的東西,在腦子裏整理思索壹番,勤用腦,多用筆,學問就更透徹,“吐”也是“吃”的壹種檢驗方法。
要善於思考,勤於思考,凡事問壹個為什麽,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鉆研,學問才可以進步,知識亦可以提高,方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