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望海潮·柳永》原文與賞析

《望海潮·柳永》原文與賞析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提起柳永,人們心目中就會浮現出“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的“詩酒風流”的詩人形象,就會想起“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的纏綿悱惻的藝術風格。其實壹個詩人的經歷、感受、情趣是多方面的,他也寫過《煮海歌》那樣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還留下了《望海潮》這樣氣象開闊、宏偉的名篇。在《望海潮》中,作者展現了北宋初期杭州繁華、秀美的風貌,畫面廣闊,大開大合,直起直落,其氣概、風格,與他那大量的吟詠離情別緒、旅況鄉愁之作,迥然相異。

然而,如果把《望海潮》與古來豪放之作完全等同,也未必妥當。詞中雖然也有“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那樣氣吞山河的名句,但就全篇而言,突出的不是縱橫捭闔的氣勢,而是精心描繪的筆觸;不是雄視百代、俯瞰八方的胸襟,而是吟賞煙霞的情趣。它猶如壹幅山水長卷,不是用寫意的筆法恣意渲染,而是用工筆細細勾描。這與題材不無關系,但也是時代精神使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語)但造極之時也就是跌落之始。兩宋,中國封建社會跨過了輝煌的頂峰,開始衰落。與此相應,士大夫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離開既往的恢宏的漢唐風貌而轉入“壺中天地”,並悠然自得。歐陽修在《六壹詩話》中指出: “唐之晚年,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務以精意相高。”兩宋也是如此。盡管每個詩人的情況各有不同,但從總體來說,精研和雅、恬逸灑脫,正是宋代詩詞的主流和普遍特色,它反映了當時文人致力於完善(而非開拓)文化的努力。柳永在《望海潮》中,面對範圍闊大的題材,而仍著意於對精美雅致的追求,正是這種時代精神、時代風格的驅使和體現。從這個總體認識出發,且看柳永在這首詞中如何“務以精意相高”吧。

《望海潮》,全篇僅壹百零七字,既鋪陳了杭州市井的繁華,將“承平氣象,形容曲盡”(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又描繪了西湖風光的秀麗,使山光水色如在目前。

上闋著重寫繁榮景象。“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開篇三句俯瞰東南,縱覽古今,從時間和空間上對杭州作了壹個總的贊譽,字字鏗鏘,氣韻十足。“形勝”、“繁華”四字更點出了全詩的主題。以下則從市內到郊外分三層描述。“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是壹幅杭城全景。柳如煙,橋似畫,煙柳畫橋四字點出了杭州多柳多橋的特色,構成了壹幅極富詩意的畫面。“風簾翠幕”從外觀上點出了住宅的精美,“參差十萬人家”,則表現了都市之繁盛。這三句寫風光、寫市容、寫城市規模,句句寫實而又富於形象感。“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是壹幀錢江秋色。雲樹言樹之多,茂密如雲。堤沙指錢塘江護岸大堤。茂密的林木護繞著逶迤曲折的長堤伸向遠方,壹個“繞”字把本為靜態的樹和堤寫活了,與王安石的“壹水護田將綠繞”,有異曲同工之妙,錢江秋潮,以其驚濤駭浪名震遐邇。作者以“怒”字力寫狂潮洶湧之勢,用“卷”字點出巨浪萬鈞之力,字字傳神,令人驚心動魄。綠堤、怒潮,壹靜壹動,使錢江勝景如在目前。‘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這是寫都市的繁華。作者沒有選取車水馬龍之類的景象,而是抓住珠璣、羅綺這珍貴的物品,從“市列”寫到“戶盈”,更有力地突出了杭城的富庶以及富室窮奢極侈的生活。

下闋主要寫西湖景色。佳句叠出,繪聲繪色,使人如入畫圖中。西湖景色萬般,“古今難畫亦難詩”。作者首先以“重湖疊清嘉”起筆,概述湖山之美。語調句式的轉換,詞意的提掇推開,打破了連續鋪敘的沈悶,別開生面。“重湖”指被白堤隔開的裏西湖和外西湖,“疊巘”指環湖而立的群山。“重湖”與“疊巘”連用,並綴以“清嘉”二字收尾,生動地展示了西湖湖山相映的清新秀麗。繼而作者分別描摹了西湖的四時風物和湖上景象。荷花映日,桂子飄香,均是西湖的典型景物,作者以“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進壹步渲染了湖山景色。這兩句,壹寫秋色,壹寫夏景;壹寫湖上,壹寫山中; “三秋”言桂香之久,“十裏”寫荷花之多,著墨不多,寓意豐富,寥寥八字就使西湖四時景色躍然紙上,成為流傳四方、傳誦千古的名句。相傳“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誌”(羅大經《鶴林玉露》)。後代詩人也常借用、翻新譜寫新章,如南宋陳德武有“荷花十裏,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之語(《水龍吟·西湖懷古》);謝驛有“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裏桂三秋”(《紀事》)之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這是對湖上動態風光的描述:晴日羌管聲聲,入夜菱歌悠悠,垂釣老翁、采蓮姑娘嬉笑連連。作者以對仗工整的句式,凝練的筆法,刻劃了日、夜、陰、晴湖上的歡樂景象。它與上句“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靜態景觀相互呼應,有色有聲,更突出了西湖誘人的魅力,令人目不暇接,耳不勝聽。

這首詞是孫沔以樞密副使知杭州時,柳永為他而作,以圖延譽。“千騎擁高牙”以下五句,既是轉到寫作的本意,又是對全篇的總結。“高牙”是軍前大旗,此處借指孫沔。“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既勾畫了壹位風流儒雅的顯宦的雅興,也與上述美景相呼應,不妨看作是湖上風光的組成部分——如詩如畫的西湖總會憑添人們的審美情趣。“鳳池”即鳳凰池,借指朝廷。“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既借辭誇耀西湖山水,也暗寓孫沔當不日還朝之意。這五句雖有對孫沔的趨奉,但含而不露,而其情調、內容又與全章渾然壹體。足見作者的功力不凡。

總觀全詩,層次井然,開合自如,鋪敘而不流於平滯;取材典型,字斟句酌,概括而又形象。它以傳神的文筆、工整的對仗、優美的音律,構成了壹幅美的畫圖,正所謂“務以精意相高”吧。

孫何(當是孫沔)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誌。近時謝處厚詩雲: “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裏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裏愁。”余謂此詞雖牽動長江之愁,然卒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於荷艷桂香,妝點湖山之清麗,使士大夫流連於歌舞嬉遊之樂,遂忘中原,是則深可恨耳。因和其詩雲: “殺胡快劍是清謳,牛渚依然壹片秋。卻恨荷花留玉輦,竟忘煙柳汴宮愁。”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