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盤不同,鎧甲采用輪式底盤,通古斯卡采用履帶式底盤,就越野和野戰性能而言通古斯卡好壹些,但是公路機動及行駛速度上采用輪式底盤的鎧甲會更好壹些,但是野戰綜合情況而言個人認為通古斯卡會好些,畢竟是履帶式底盤。
雷達系統方面“鎧甲”可以同時發現並跟蹤20個目標,既可在固定狀態下,也可在行進中對其中4個目標實施打擊。除巡航導彈、反雷達導彈、制導炸彈、各種有人和無人戰機外,“鎧甲-S1”還可打擊地面和水中輕裝甲目標以及有生力量。而通古斯卡裝備的對空探測裝置包括1RL-144M雷達系統、1A29M光學瞄準具等,采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天線旁瓣對消技術、波束穩定技術和相參放大發射機等,具有優良的低空性能。跟蹤雷達的測角、測距精度僅僅達到80年代水平。所以“鎧甲”雷達性能方面會更好壹些。
武器系統方面“鎧甲”防空系統由炮塔、炮塔控制系統、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操作和技術保障設備等構成。它配備地空導彈8至12枚,最大射程20公裏,最大射高15公裏;配備兩門30毫米雙管防空火炮,彈藥基數750至1400發,最大射程4公裏,最大射高3公裏。兩種武器相互補充,能夠摧毀距離在20公裏以內、高度在15公裏以內、速度在1300米/秒以內的各種現代化空中攻擊武器。“鎧甲”可以在靜止時或行進中開火,能夠同時攻擊4個目標,有效殺傷半徑15公裏。“通古斯卡”在炮塔兩側配備8枚9M311型防空導彈,導彈發射筒呈雙排配置,可以單獨俯仰操縱。9M311導彈長2.5米,彈徑150毫米,全重42公斤,戰鬥部重9公斤,可打擊飛行高度3500米以下、距離800m以內、速度在500米/秒以下的空中目標,導彈最大速度900米/秒,平均飛行速度可達600米/秒(1.7馬赫),采用觸發/近炸引信,平均殺傷率65%。該導彈采用無線電瞄準線指令制導,導彈發射後,炮長始終要將光學瞄準鏡中的瞄準線對準目標,導彈飛行軌跡與瞄準線的偏差自動輸入至計算機,發出導彈軌跡修正信號,跟蹤雷達再將修正指令傳送到導彈。導彈上裝有激光/觸發近炸引信。9M311導彈的設計很有特色,為兩級式,壹級助推級較粗,二級無動力,導彈發射後,助推器使導彈在很短的時間內飛至900米/秒的極速,然後拋掉助推器,二級彈體依靠動能飛向目標,通俗滴說,相當於壹顆能夠制導的大號炮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導彈重量,二級導彈無動力無尾煙,很適合瞄準線制導的無幹擾通視要求。該導彈屬於兩頭冒尖的武器,優點大大的,缺點也同樣明顯,由於在壹級彈體未拋掉之前不能做大過載機動,因此其有效殺傷區近界比常規單彈體導彈要大壹倍左右,射程近界高達1500米,也就是說,“通古斯卡”上的導彈在1.5公裏內無法打擊目標,近端攔截只能交由機炮負責。武器方面個人認為都沒有太多的經過實戰考驗,“通古斯卡”誕生以來從沒參加過對空實戰,僅參加過壹次地面戰爭。1994年,俄羅斯軍隊打擊車臣的戰爭日趨白熱化,為了盡快贏得戰爭,12月30日,俄軍對格羅茲尼發動了“新年戰役”,北高加索軍區第58集團軍的摩步131旅剛剛裝備了6輛“通古斯卡”,被兩輛壹組配屬到三個摩步營擔任機關炮“鐵掃把”,用於清掃盤踞在高樓內的車臣叛軍,但很可笑,在這次戰鬥剛壹開始,6輛“通古斯卡”就被車臣的伏兵全部擊毀。處女戰被全殲後,至今“通古斯卡”尚未參加過任何戰鬥。9M311型導彈被改進型9M335導彈所取代,數量由8枚增加到12枚,導彈增大了助推器口徑,達到90毫米,儀器艙和戰鬥部艙直徑保持不變,仍為76毫米,離散桿戰鬥部的重量增加到20公斤。射高增加到8000米,射程由8公裏增加到12公裏。制導體制改為雷達或紅外跟蹤-雷達無線電指令傳輸,在90度扇面內可同時打擊2個目標。該系統采用沒有繼續采用“通古斯卡”的2A38高速自動炮,使用了兩門BMP-2步兵戰車上的2A72型30毫米單管自動炮取而代之,可進行雙向供彈,火炮重量比較輕,後坐力比較小,該炮對空性能較低,射速350發/分鐘,只有2A38炮的三分之壹,並非防空武器的最佳選擇,這使得初期研制的“鎧甲 S1”看上去更像是壹套地空導彈系統。
總結:“鎧甲 S1”的研制初衷並非是為了取代“通古斯卡”,俄軍總結1991年海灣戰爭蘇制武器慘痛經驗教訓,發現北約部隊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每出擊3000架次才被防空火力擊落1架,防空效率僅及越戰的四分之壹,但仍然對“通古斯卡”的野戰防空能力抱有信心,認為其略加改進即可應付2000年以後的近距空中威脅。而“鎧甲 S1”以後方固定陣地末端防衛作戰為主,不裝備陸軍野戰部隊,要求系統重量輕,性能適中,造價相對低廉,對越野能力要求較低,但持續作戰和多目標能力較強,戰略機動性好,用於保衛重要的戰略軍事目標和工業目標(機場、軍事基地、通信樞紐和經濟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