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兩個正陽門 正陽門為什麽有兩座城門
其實並不能說有兩個正陽門,正陽門這個地方是壹個整體,包括正陽門,箭樓,還有壹個甕城。是三棟建築組成的壹個整體了正陽門。其實這個地方前後有三棟建築的,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是有三這個正陽門了。
其實後面的只是配到了,這個第壹個建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陽門。
前門城樓中還保留的兩個門叫正陽門
壹般習慣稱正陽門為前門,把地安門叫後門
老北京人都說北京的城門是“內九外七皇城四”,這是什麽意思呢?北京城在過去分皇城、宮城、內城和外城四部分,城門是區分城區的標誌。
宮城就是民間俗稱的皇宮,是封建帝王起居、處理政務的地方。明清時期老北京的宮城就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午門和神武門是其南北兩個正式的城門。宮城東西方向被筒子河圍繞,但在城墻開了兩個側門,這就是東華門和西華門。
那麽現在談談“內九外七皇城四”吧。皇城四門,指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內城九門,順著今天的地鐵環線依次是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阜成門、宣武門、正陽門(前門)、崇文門。控制了這九門,就等於控制了北京城。因此,掌管九門的最高軍事長官——九門提督就成為了朝廷的敏感人物。外城的位置包括今天的地鐵路到南二環之間的地帶。外城七門是指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和西便門。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門和正陽門之間開了壹個和平門,後來,為了使東郊和西郊成為通達的直線道路,又將東單牌樓東面的城墻和西單牌樓下面的城墻切開,開了復興門和建國門。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截去北面城區的壹部分,明成祖永樂17年(公元1419年)將原來大都的南城墻向南推移二裏改造而成的。明世宗嘉靖43年(公元1564年)包築南郊壹面外羅城,始形成了今天的內外城墻格局。因而過去的老北京人口中稱呼有的城門也用元代的舊稱或俗稱。如朝陽門叫齊化門,西直門叫和義門,阜成門叫平則門,崇文門叫哈達門或海岱門,正陽門叫前門等等。
經過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城的全面建設和北京地鐵的興建,大多數城門現在已經毫無蹤跡,“內九外七皇城四”這二十個城門,如今只保留了天安門、正陽門、東便門和德勝門四個,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吧。
正陽門俗稱前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端,是明、清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專供皇帝出入,是典型的城防建築。
正陽門原稱麗正門。
元朝營建大都城的時候,南城垣正中為麗正門。明成祖朱棣將首都自南京遷至北京,將元大都南城垣南移,麗正門也遷至現正陽門的位置,但仍然沿用了舊稱。據說原先的城門都沒有城樓,直到明正統元年(1436年)才為京城的城門修建了城樓,麗正門也改稱“正陽門”。到了正統四年,又添建了箭樓和甕城,所以壹般說到“前門”的時候,應當包括正陽門和箭樓。
明、清兩代,箭樓多次毀於火災並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正陽門城樓與箭樓被侵略軍重炮轟擊,後來又被燒毀,只下光禿禿的城墻和城門洞。過了壹年,流亡西北的慈禧和光緒“回鑾”的時候,只能在城門上臨時紮制了五間紙牌坊,用以裝點門面。
清廷決定修復前門,因工程圖紙毀於戰火,只能參照崇文門城樓和宣武門箭樓的式樣增高修建而成。所以,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正陽門和箭樓。
名詞解釋
正陽門
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壹。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壹體,是壹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地方誌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壹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展覽館。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箭樓位於崇文區西北部,前門大街北端,系北京城中軸線天安門南端的重要建築之壹。於1988年1月31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7月,北京市確定了箭樓等14處遺產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