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 李時珍雲:"九月份下種,冬季及明年春季采食"莖葉肥嫩,微有篙氣,故名茼篙。茼蒿又名蓬蒿菜、同蒿、菊花菜、蒿菜,屬菊科壹年生草本植物。 茼蒿原產我國,其名始見於唐代名醫孫思邈所撰的《千金·食治》。朝政府頒行《唐本草》作“同蒿”,元代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稱“蓬蒿”,《滇南本草》稱“同蒿菜”,《本草從新》稱“蓬蒿菜”。茼蒿並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與菊花花的形狀似,故有的地方又叫它“菊花菜”、“菊蒿菜”、“春菊”。又因采其上部嫩葉後,下部葉腋便生新芽,春、夏、秋隨時可采摘,因而民間又稱其為“無盡菜”。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九月份下種,冬季及明年春采食,莖葉肥嫩,微有蒿氣,故名茼蒿,花深,狀如小菊花。”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茼蒿營養十分豐富,除了含有維生素A、C之外,胡蘿蔔素的含量比菠菜高,並含豐富的鈣、鐵,所以茼蒿也稱為鐵鈣的補充劑,是兒童和貧血患者的必食佳蔬。還有促進蛋白質代謝的作用,有助脂肪的分解。在火鍋中加入壹些茼蒿,可促進魚類或肉類蛋白質的代謝作用,對營養的攝取頗為有益。 氽燙後涼拌,有利於胃腸功能不好的人。 與肉、蛋葷菜***炒,可提高其維生素A的利用率。 將茼蒿氽燙,拌上芝麻油、味精、精鹽、蒜蓉,清淡可口,最合適冠心病、高血壓人群食用。 用茼蒿做餡料包成餃子、餛飩,別有風味。 和豆腐同燒,便是餐桌上壹道味美可口的素菜。 茼蒿也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由於它含有壹種揮發性的精油以及膽堿等物質,具有開胃健脾、降壓補腦等效能。常食茼蒿,對咳嗽痰多、脾胃不和、記憶力減退、習慣性便秘等,均大有裨益。
參考資料:
/zhsj/hhzp/yyhh-zy/t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