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泰國、老撾、緬甸三國交界之處,所以沒有人管,因此而得名三不管地帶。
廣義的金三角地區是指泰國、老撾、緬甸三國交界的壹塊三不管地帶;狹義的金三角地區是指湄公河與美塞河交匯的三角洲地區。而作為泰國金三角地區象征的著名金三角牌坊,是位於古城清盛附近的Sobruak村。其位於美塞鎮和清盛鎮之間,距美塞60公裏,離清盛11公裏,與緬甸、老撾隔河相望。
因地處山區,地貌獨特,林木茂盛,景色優美,又因緬老兩國閉關鎖國,更增添了此地的神秘色彩。金三角地區曾因盛產鴉片而聞名於世,全球80%的鴉片來自於此,而今,金三角地區已成為泰國北部的壹個著名旅遊地,每年都吸引了無數的遊客慕名而來。
金三角牌坊由大理石制成,高4米,上面用泰、英兩種文字刻著:“金三角”。四周遍布旅遊紀念品店、玉器珠寶店和餐廳等,出售各種特色商品,如泰國的山地民族服飾、緬甸的珠寶玉器和老撾的山珍等。店員壹般身著少數民族服裝,展現了泰北特有的民族風情,商品也很有紀念意義。
擴展資料:
金三角的毒品貿易:
金三角盛產罌粟,並通過當地軍閥、毒梟等制造鴉片、海洛因等毒品而聞名世界。金三角地區和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邊境的金新月地區,哥倫比亞、委內瑞拉交界的銀三角地區並稱為世界三大毒品源。
種植歷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采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裏形成了第壹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壹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毒品產量:
金三角地區的核心地區是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但在泰國政府強大的禁毒攻勢下,毒品產地大部轉移到了緬甸境內。金三角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鴉片、海洛因類毒品產地,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年產鴉片2650噸至2800噸,年產海洛因約200噸左右。
壹種相對公認的說法是金三角是全球20%鴉片的供應源頭,而每年經過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卻占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兩年的消費量。鴉片種植: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4年12月8日在曼谷公布了《2014東南亞鴉片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東南亞兩大鴉片生產國緬甸和老撾的鴉片種植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東南亞地區負責人指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替代種植計劃的缺乏是造成這壹局面的最主要原因,而不斷加速的地區壹體化發展則給應對毒品在東南亞地區的泛濫制造更多的挑戰。
這份報告以東南亞主要鴉片生產國緬甸和老撾的產區為采樣重點,比較全面地呈現了東南亞、特別是金三角地區2014年鴉片種植、毒品生產、使用和流轉的相關情況。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2014年緬甸和老撾的鴉片種植面積達到63800公頃,自2006年以來連續八年呈現擴大趨勢。緬甸仍然是僅次於阿富汗的全球第二大鴉片生產國,整個金三角地區的鴉片生產量已經占到全球鴉片總產量的22%。
毒梟勢力:
該地區在20世紀出現了許多極富盛名的大毒梟,長期以來,這裏壹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故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例如坤沙、羅星漢、彭家聲等。這些毒梟為了生產和販賣毒品,組織了壹批裝備精良的地方武裝,公開和緬甸、泰國等中央政府抗衡。
曾經緬甸境內產毒最多的幾個地方勢力是:第壹特區果敢、第二特區佤邦等,這些地方其實為當地軍閥勢力所把持,但依然臣服於緬甸中央軍政府,有很大的自治權利,也為自身供應和販賣毒品提供了便利。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薩集團的進攻,摧毀了壹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谷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壹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壹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
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每年經“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占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消費量兩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薩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但這壹地區毒品生產並未停止,仍是僅次於“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鴉片產區。
直到2005年,“金三角”有關各方才宣布停止罌粟種植,大規模轉型生產米、蔬菜和甘蔗。2006年雲南省公安禁毒部門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等手段測量,“金三角”地區種植罌粟的面積約20萬畝左右。“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已降至100年來的最低點。
百度百科-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