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擁有產生這種融合型多樣性飲食文化的土壤,最主要是新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從古至今各民族間相互交流、溝通、包容的結果。因為新疆是古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向波斯、西亞乃至歐洲的唯壹大通道。
眾所周知,在相當長的壹段歷史時期中,清真飲食文化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愛。清真餐飲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成為了我國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為了解目前新疆特色餐飲文化的發展狀況,記者采訪了中國烹飪大師、烏魯木齊市餐飲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張元松。張元松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他從家鄉江蘇支邊到了阿勒泰,當時,不論走到哪裏,都可以吃到拌面,那時的拌面菜很簡單,主要是土豆、白菜、蘿蔔。當時,能吃上過油肉拌面,除了奢侈還是身份的象征。
“要說新疆特色餐飲業的發展,只能從改革開放以後說起,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新疆的各項發展都進入了高峰期,參與新疆建設的人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除了品嘗新疆當地的飲食外,也將家鄉的餐飲文化,帶到了新疆。於是,天山南北除了清真餐館外,還出現了川味、湘菜、山東餃子、河北驢肉大餅、貴州過橋米線等風味迥異的餐館。可以說,改革開放給新疆人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上日新月異的變化,還豐富了新疆的飲食文化,在烏魯木齊市,妳可以找到中國八大菜系的蹤跡,而且,妳還可以找到新疆民族風味的飯菜,從這壹點上來說,餐飲文化和其他文化壹樣,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既相互影響又互相滲透和包容,從而形成了具有新疆風味的新疆菜。”張元松在講述新疆餐飲業的發展時,不時舉出壹些事例。
凡是吃過抓飯的人都知道,抓飯是維吾爾族人的傳統美食。但要追溯抓飯由來的歷史,就要從中原飲食文化和西域飲食文化說起。據考證,如今我國北方主產小麥,但很少有人知道小麥原來是波斯、中亞以及西域才種植的糧食作物,而大米只有在我國南方種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原商人將大米帶到了西域,而西域商人則把小麥種子帶到了內地。於是,維吾爾族人把葡萄幹、杏仁、核桃仁、胡蘿蔔、洋蔥、鮮美的羊肉放在壹起,做出了營養價值極高的抓飯。
張元松說,目前,可以說新疆已經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飲食文化的窗口,先不說本土各民族的特色餐飲文化已經遍布天山南北,西餐、中餐、清真餐甚至俄羅斯、韓國的餐館,在烏市也比比皆是。要說各種菜系的發展特色,就是各種菜系都在新疆改變了口味,川菜、湘菜中特有的嗆辣,經過廚師的改良,變成了入口後的香辣。到新疆的各方來客,在品嘗過不同菜系的菜後,都感覺味道比內地的要好壹些。
多年來,張元松壹直專心致力於新疆特色飲食文化的研究。他說,經過各種餐飲文化融合後的新疆特色菜,不僅讓來新疆旅遊觀光的各國賓客和外地遊客們贊不絕口,也成為了新疆人的主流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