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的變革源於企業制造環境的變化和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後兩者是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大部分產品供大於求,導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2.產品需求多樣化,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3.國際分工合作越來越緊密,競爭趨於殘酷和激烈;4.新技術、新工藝的創新蔚然成風。外部環境的上述變化不僅要求企業的制造環境不同於以往,而且要求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創新。
壹,新制造環境對成本會計的影響
新的制造環境具體包括:
1、柔性制造系統(fms):指利用機器人和計算機控制的物料搬運系統,將各種獨立的計算機程序和機床組合起來進行生產,有利於產品制造程序的柔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從事多樣化的產品生產,解決多樣化、精細化的產品需求。
2.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系統。計算機輔助系統不僅提高了計算機的功能,也為制造商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用計算機輔助系統可以降低人工成本,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資源計劃(MRP II):指制造業采用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目前流行的物料需求計劃(mrp i)是MRP II的前身。Mrp ⅱ有助於管理層做出及時有效的投資和生產經營決策。
4.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結合了fms、cad、cae、cam等所有新技術的系統。從而形成自動化的生產流程,實現工廠的無人化管理。
面對企業新制造環境的沖擊,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成本核算技術和方法,將會造成:
(1)產品成本計算不正確。因為在新的制造環境下,機器人和計算機輔助生產系統在壹些工作崗位上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的比重從傳統制造環境下的20%-40%下降到現在的5%以內。但是,制造成本急劇增加且多樣化,如果分配標準僅使用工時,則難以正確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
上壹頁
(2)成本控制的可能發生和功能行為。傳統的成本會計編制預算和實際執行之間的差異報告,即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在新的制造環境中,這種控制系統將產生反功能行為。比如,企業為了獲得有利的效率差異,可能會片面追求大規模生產,導致庫存增加。此外,采購部門為了獲得有利的差價,可能會購買低質量的原材料或進行批量采購,從而產生質量問題或物料。
庫存積壓等等。
針對傳統成本會計無法適應新的制造環境的情況,美國會計學者提出了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並在美國、日本和西歐的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競爭激烈、勞動力成本低的高科技企業中。Abc法是壹種成本計算方法,它將生產壹種產品所發生的所有作業,如質量檢驗、機器維護和客戶服務,都分配到產品成本中。這種方法比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更精確,成本數據更準確。作業成本法將制造費用按照作業類型歸集到不同的成本池中,然後在不同的成本池中使用各自的分配標準分配制造費用。在作業成本法的基礎上,作業成本法發展成為作業管理。簡單來說,abm就是以abc方法為基礎,利用作業成本信息,幫助管理者找出不增加價值但消耗資源的作業。作業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還可以促使管理者重新設計整個價值鏈中的活動,以節約企業資源。
二,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對成本會計的影響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湧現,管理理論和方法不斷創新,極大地推動了成本會計的發展,豐富了其內容。其中,對成本核算體系產生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準時制(jit)。它是壹個嚴格的需求驅動的生產系統,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密切配合,原材料、零配件、成品保質保量及時送到下壹個加工(或銷售)環節;其目的是將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等各種存貸款保持在最低水平,盡可能做到“零庫存”,降低庫存成本。在存貨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會計人員可能會采用倒沖成本法來簡化存貨計價,即在產品完工或銷售時,他們會回過頭來計算在產品和產成品的生產成本。因為在采用jit的企業中,從收到原材料到制造產品的時間大大縮短了,期末存貨也變得很少,這使得傳統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詳細記錄各種存款和貸款的做法令人懷疑。根據成本收益原則,對少量存貨進行詳細準確的追溯,無疑是得不償失的。於是倒沖成本法應運而生。
2.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是20世紀60年代從傳統質量管理發展而來的。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tqm已經發展成為企業競爭的戰略武器,是壹種以顧客的需求和期望為驅動力,持續改進產品質量的管理理念。tqm的目標是公司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追求“零缺陷”,質量最終由客戶定義。Tqm是質量會計的壹個新學科,用於測量和報告員工的表現。但是,由於提高質量所產生的收入難以計量,質量會計發展的重點是質量成本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壹般來說,質量成本由五類組成:(1)預防成本;(2)檢驗費用;(3)內部失敗成本;(4)外部失敗成本;(5)外部質量保證費用。此外,在全面質量管理的情況下,會計師的業績衡量標準包括產品的可靠性、服務的及時性和其他非貨幣指標,這些指標促使經理們努力提高產品質量。
3.戰略管理所謂戰略管理,就是在對企業發展具有長遠和根本性影響的問題上進行決策,制定政策,從而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保證公司目標的有效完成。戰略管理思想對成本會計體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戰略成本管理的提出上。戰略成本管理是利用成本數據和信息來制定和確認能夠促進公司競爭優勢的最佳戰略。戰略成本管理的範圍目前尚無定論,壹般包括三個方面:(1)價值鏈分析;(2)市場定位;(3)成本動因分析。每個方面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4.標桿管理和持續改進。管理方法的新趨勢是基準和持續改進的結合。所謂標桿,就是用公司內外最好的績效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產活動;持續改進是指管理者不是壹次性設定基準,而是不斷改進改進的過程。日本豐田是實施標桿管理和持續改進的典型。標桿管理和持續改進被稱為“永無止境”的競爭。標桿管理和持續改進對成本核算體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管理者和會計人員認識到,要降低成本,就要向行業內最好的公司學習,以同質產品的最低成本為標桿,了解自己與最好的差距,並分析原因,進而實施企業再造,增強競爭力。
5.約束理論。toc認為,每個公司都至少有壹個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否則無論公司制定什麽目標,都會實現(比如利潤最大化)。企業的限制因素通常可以分為五類:資源、市場、政策、原材料、物流。約束理論將企業視為壹系列鏈狀過程。薄弱環節加強了,整個鏈條就加強了,其他環節加強了,整個鏈條就沒有加強。約束理論對成本核算體系的影響是,管理者和會計人員認識到,在某些情況下,不能壹味強調降低成本和費用,要有逆向思維,要加大對企業薄弱環節的投入,要“花錢省錢”。如果壹個企業要解決的瓶頸是更新設備,那麽引進新設備就要花很多錢。但未來在設備使用過程中,因設備利用效率提高而增加的產出,以及設備維護成本降低的綜合效益,可能會彌補支出。整體上可以增加收益,這是對“成本收益”原則的另壹種解讀。
6.目標管理。目標管理要求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確定總目標,如利潤總額、資本總利潤率等。,並引導、組織和動員員工為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而努力工作。圍繞這個總目標,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甚至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目標,比如銷售目標、成本目標、技術目標等。,並制定實現目標的措施,確保總目標的完成。實施目標管理可以提高企業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目標管理對成本核算體系的影響是目標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中國的目標戰術管理已經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上述六種管理理論和方法在中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但總的來說,中國的企業管理還是比較落後的。各種管理理論和方法都落實到成本核算體系中,除了目標成本和質量成本還不盡如人意。很少有人關心倒沖成本計算和戰略成本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壹部分,成本會計系統才能蓬勃發展,只有管理好了,成本會計才能創新發展。
第三,我們的對策
面對現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即作業成本法和作業管理的興起,戰略成本管理的方興未艾,目標成本的推廣應用,如何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和企業生產環境的變化,結合國情引進、吸收、消化各種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總結自身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是:
1.加強成本理論研究,提高我國成本核算水平。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理論研究者必須突破傳統會計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敢於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要以創新的精神、務實的態度、嚴謹的作風,深入企業調查研究,與實際工作者密切配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廣泛開展案例分析,從理論高度提煉成功經驗,同時針對我國成本會計的實際問題,致力於理論研究,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此基礎上,註重實效,建立成本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研究對成本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
2.成本會計人員應更新觀念,樹立成本效益和成本規避的觀念。充分發揮成本核算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在評價企業成本工作績效時,往往把成本波動作為唯壹標準。這在理論上講不通,因為成本只是表現了壹定時期內的各種勞動消耗,至於這種消耗的效益,並不是由產品成本指數本身來體現的。因此,成本工作的績效評價要通過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來評價:壹是投入越少越好;第二,投入越多越好;第三,投入增長慢於產出增長;第四,投入減少比產出減少更快;第五,低投入高產出。實踐中片面強調降低成本,必然會挫傷企業為未來效益支出壹些短期高額但必要的費用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過去,由於我們沒有正確理解成本效益的思想,壹些企業在競爭中往往註重采用低成本戰略,而忽視了采用差異化戰略。因為企業投產新的差異化產品,往往短期內成本很大,但實際上這些新的差異化產品可以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高的性價比。因此,正視成本效益思想對於未來效率的提高,有利於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
成本規避的核心是在早期避免成本的發生,從而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向預防性方向發展。我國傳統的降低成本方法,從範圍上看僅限於生產領域;從內容上看,僅限於制造成本;從時效性來看,僅限於事後的成本控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成本規避將降低成本的重點轉移到產品開發、設計、采購、制造、銷售和使用上;從內容上擴展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產者成本(開發設計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和營銷成本)和消費者成本(使用成本、維護成本和廢棄物處理成本);從時效性來看,要求防患於未然,事前控制成本。簡而言之,成本規避是基於早期規避可以避免的成本。我國成本會計改革應構想成本規避的具體方法,並努力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現代成本會計的七大主要職能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評估。成本決策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環節,占據著中心地位。它與成本會計的其他職能密切相關。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決策是成本計劃的基礎,成本控制是實現成本決策既定目標的保證,成本核算是成本決策預期目標是否實現的最終檢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實現成本決策目標的有效手段。毫無疑問,現代成本會計職能歸根結底是壹種行為職能。在行為科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企業應該始終進行激勵,其核心是創造壹個合適的激勵環境,充分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發揮成本核算的作用,共同努力實現總體目標。
3.推廣計算機化成本核算。
運用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為現代成本會計的必然發展趨勢。企業成本核算工作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饋,提高了業務處理能力。它對於及時準確的成本預測、決策和核算、有效的成本控制、全面的成本評估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成本核算電算化是壹項緊迫的任務,是實施新的成本核算方法的技術前提。但目前會計電算化的應用還存在以下問題:壹是單純停留在模仿而不是手工核算的階段,只能事後反映,無法在過程中進行科學的決策、預測和控制。壹個是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采購、營銷、人事、會計等子系統相互分離,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尚未形成有機聯系;第三,會計信息系統壹般只提供財務會計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為了促進會計電算化的深入發展,必須加快會計電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轉變,將會計信息系統有機地融入企業的整個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電算化的應用,為成本核算和管理核算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4.學習國外壹切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西方成本會計是壹門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學科。特別是隨著準時制、戰略管理、基準管理、約束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科技成果在成本會計中的廣泛應用,形成了壹種新的面向管理的作業成本會計。比如標準成本核算、責任成本核算、目標成本計算、質量成本核算、成本決策、成本預測、準時制和倒沖成本核算、作業成本核算和作業管理、成本規劃、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和戰略成本管理等,這些都適合我國大多數企業的實際需要。對此,要結合國情和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認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進,有些方法要改革完善,有些方法只能被少數有條件的企業采用或部分吸收。總之,為了促進我國成本會計的發展,有必要借鑒西方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但這種學習需要創新,而創新只有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探索形成壹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
5.總結、改進和推廣中國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
我國企業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本核算的有效經驗,如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計算法、成本指標的集中分級管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度等,都強調“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員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它仍然是現代成本核算的有效方法,濰坊亞星集團有限公司實施的“成本否決”和“購銷比價管理”的經驗,使企業管理成本的重點從關註內部生產延伸到控制供、產、銷全過程。這些都是值得總結和學習的。總之,近十年來,我國企業管理成本的新鮮經驗層出不窮,為成本管理的發展和成本核算內容的豐富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會計學界深入研究和認真總結,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並加以總結和完善。
6、健全成本核算組織,提高全體員工的成本意識和素質。
為了適應現代成本會計的發展,必須健全成本會計組織,建立健全成本會計的規章制度,實施全方位的措施。全過程、全員管理成本,讓決策者和各部門、各單位重視成本,人人關心成本,提高全員成本意識和素質。對於成本會計人員來說,除了會計職業道德外,不僅要懂會計和財務管理,還要懂企業管理,特別是熟悉生產技術,學會運用價值工程和成本優化的理論和方法。同時,要熟悉和掌握現代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學會預測、決策和控制,學會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筆者認為,根據成本會計人員職責的要求,我國部分工業企業應在成本崗位上配備成本工程師,這有利於成本核算中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