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景海峰個人作品

景海峰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

1.熊十力(世界哲學家系列),臺灣省東大書局,6月,1991。

2.《梁漱溟傳》(合著,國學大師系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65438+1995年5月;人民出版社1999 11修訂。

3.《中國哲學的現代闡釋》,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4.《理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版,2005年。

5.熊十力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

6.《當代新儒家》(主編。),三聯書店,4月1989版。

7.“儒學與現代化”(編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0版。

8.《百年中國哲學經典》(5卷,主編),海天出版社,9月1998。

9.李壹芬書(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版。

10.《熊十力全集》(9卷,10卷,合作整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5438+0版。

11.累計薪資集(ed。),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版。

12.工資收集(ed。),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5438+2月版。

13.熊十力選集(編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4.《文明對話》(編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

15.《全球化時代的儒家倫理》(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16.收集工資(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主要論文

(1)論熊十力的身體與機能觀,《深圳大學學報》第3期,1985。

(2)熊十力先生著作考證,《中國哲學史研究》第2期,1986。

③《論理性利己主義的幸福觀》,青年學者文集,深圳大學學報,增刊1986。

(4)《熊十力傳》,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

(5)國內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

(6)《當代儒學簡論》,深圳大學學報1987第1期(人大復印文化研究1987第4期,人大復印中國哲學史1987第7期,人大復印中國哲學史65438)。

(7)《熊十力傳》,《中國近代社會科學家傳》(第九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8)《老子的道德關系論》,深圳大學學報,第3期,1987(第1988期,倫理學,人大復印)。

(9)熊十力早期作品《心書》研究,《晉陽學刊》第2期,1988。

(10)熊十力與中國現代哲學,《東西方文化評論》,深圳大學學報,增刊1988。

(11)唐君毅先生生平著作簡述,《深圳大學學報》第2期,1989。

(12)論熊十力哲學思想的演變與形成,《玄普論學集》,三聯書店1990。

(13)唐君毅先生對華嚴思想的解讀,《唐君毅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二)》,香港法律與居住出版社1990。

(14)中國實用主義哲學理論的源流,深圳大學學報1991第65438號+0(人大復印的中國哲學史1991第5號)。

(15)春暖花開——評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深圳大學學報,第65438期+0991。

(16)是壹個創舉,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1991。

(17)現代新儒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學術論壇》第2期,1991。

(18)唐君毅新人文觀探微,《東西方文化評論》(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19)熊十力與中國現代佛教認識論,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第4輯),三聯書店1991年。

(20)《論唐君毅對華嚴思想的解讀》,《學術論文集》第5期,1991。

(21)宗教新儒學——論唐君毅重建中國人文精神的取向,《現代新儒學研究文集(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22)《略論“理學”的形而上學體系》,《深圳大學學報》第2期,1992,《馮友蘭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3)《牟宗三文化哲學與歷史觀探析》,《深圳大學學報》第4期,1992。

(24)當代儒家學者熊十力,《20世紀中國十大學者》,青島出版社1992。

(25)《論中國現代佛教發展的精神方向——文化與傳播》(第二輯),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26)梁漱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與接受,《深圳大學學報》第4期,1994。

(27)《熊梁之爭引發的問題與思考》,《學者》第七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當代新儒家的關懷與超越(第三屆當代新儒家國際會議論文集),臺灣省金文出版社1997。

(28)《論梁漱溟早期思想——以佛學、文化與傳播為中心》(第三輯),海天出版社1995。

(29)《論朱子的哲學與實踐》,《深圳大學學報》第4期,1995

(30)梁漱溟《出世與入世》,《中國哲學史研究》第1996期,第1期;文化與傳播(第4輯),海天出版社1996。

(31)古籍整理的三種情況,圖書館1996第6期(新華文摘1996第9期)

(32)梁蘇銘《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與擁抱》,第四屆創價大學太平洋盆地研討會,創價大學出版社,1996

(33)從傅偉勛看當代中國哲學的辯證開放性,《文化與傳播》(第五輯),海天出版社1997。

(34)當代儒學是多元化的,《明報》(紐約),1997年7月8日。

(35)儒學發展的新出路,《明報》(紐約),1997年7月18。

(36)傅偉勛對當代佛教研究的貢獻,21世紀,第1997期,第10期。

(37)《現代性與當代中國文化的價值闡釋》,《學術研究》第1998期,第10期。

(38)從仁厚先生贈送的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趙雄書謀”之誌,《蔡仁厚教授70壽辰文集》,臺灣省學生書店1999。

(39)《略論牟宗三圓善論的理性主義局限》,深圳大學學報,第1,0999期(中國哲學,人大復印,第4期,1999)。

(40)湘江哲學家劉·《香港書評》1999第5期

(41)榮格評論“太壹金華之目的”的意義分析,《中國哲學史》第3期,1999;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42)從《劍橋哲學詞典》看當代中國哲學,《學術研究》第8期,1999。

(43)《儒學草根性的當代反思》,鵝湖,第9期,1999。

(44)《儒家思想的歷史語境與當代意義》,《中國哲學史》第4期,1999(中國哲學第2期,人大復印,2000年);中國文化的回顧與展望(金禧新亞書院50周年學術論文集),八方文化事業公司(美國)2001。

(45)《儒學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天津社會科學》第6期,1999(《中國哲學》第1期,2000年,《文化研究》第2期);《國際儒學研究》(第十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中國儒家年鑒》(2001第壹期),商務印書館,2001。

(46)《晚清經學的解體與儒家形態的現代轉型》,《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復印《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6期,《中國哲學》2000年第7期);現代儒學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前景,中央研究院中國雪莉研究所,臺灣省,2002年。

(47)葉適的社會歷史本體論觀——以“黃己”概念為中心,《哲學研究》第4期,2001;葉適與永嘉學派,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

(48)陳白沙與明初儒學,《中國哲學史》第2期,2001 (NPC抄《中國哲學》第8期,2001);《陳白沙研究論文集》,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49)《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階段與特點》,《深圳大學學報》第3期,2001(《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第5期,2006 54 38+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年鑒(2003)》,人民出版社,2003年。

(50)學科創建過程中的馮友蘭——兼論“中國哲學史”的建設過程及其面臨的困難,《開放時代》第7期,2001(中國哲學,人大復印,第10期)。

(51)詮釋學與中國哲學,《哲學動態》第7期,2001

(52)《中國哲學的解釋學處境及其維度》,《天津社會科學》2001第6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5期,《中國哲學》2002年第3期)。

(53)唐與中國解釋學的探索、闡釋與建構——唐先生75歲生日暨從教50周年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4)傅偉勛對當代新儒家的批判超越,《求是學刊》,第1期,2002;《宣普論學續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5)儒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新亞研究所(香港),2002年。

(56)中國近代禪宗第壹僧,《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28日。

(57)儒學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取向,《儒學的現代性探索》,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58)《文明研究:從橫向的地平線到歷史的深處》,《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25日。

(59)三十年的動物之愛——評《杜維明文集》,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25日。

(60)中國解釋學的幾點想法,《光明日報》,2002年9月26日。

(61)20世紀中國哲學的豐碑——寫在《熊十力全集》出版之際,《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62)《小康社會的歷史語境和時代意義》,《深圳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63)考證,《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2期。

(64)《儒家詮釋學的三個時代——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闡釋》,商務印書館,2003年;經典與詮釋的張力(經典與詮釋1),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65)從“哲學”到“中國哲學”——後殖民語境中的初步思考,《江漢論壇》,2003年第7期。

(66)《中國哲學的挑戰與身份重建》,《深圳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中國哲學,人大復印,2003年第12期)。

(67)《從後殖民主義反思現代中國哲學》,《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1期)。

(68)《哲學史的類型與中國思想的敘述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5期)。

(69)儒學的現代轉型與價值意識,《文化意識與社會發展》(21世紀中國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商務印書館(香港),2005年。

(70)《現代中國哲學的認同意識與形態特征》,《紀念蕭月福教授80壽辰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刊(臺灣省),2006年6月第6期。

(71)“哲學”的東方與“中國哲學”的建構,《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72)《中西思想激蕩交融的壯麗歷史畫卷》,《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

(73)從訓詁學到解釋學——中國哲學經典的現代轉型,《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

(74)《中國哲學研究熱點問題與發展趨勢》,《光明日報》2005年6月5日438+10月4日(新華文摘2005年第7期,中國哲學2005年第5期,人大復印)。

(75)《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轉折》,《齊魯學刊》2005年第1期。

(76)《文明對話與當代新儒家的發展》,《深圳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中國哲學》2005年第9期,人大復印)。

(77)張岱年先生《教我“學”史料——無盡的收藏——回憶張岱年先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78)《論柏格森對現代新儒學的影響》,《現代哲學》2005年第3期(中國哲學,NPC譯,2005年第10期)。

(79)儒家思想現代闡釋的哲學路徑及其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中國哲學,人大復印,2006年第1期)。

(80)熊十力和柏格森,《儒林外史》(第壹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81)從“哲學”到“中國哲學”《當代中國思想》,2005年秋季號(Vol.37 No.1).2006

(82)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學:通往哲學地位的道路及其意義,

2006秋季課程:中國社會科學

(83)《儒家倫理的形而上追求》,《學術月刊》2006年第9期(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06年第12期)

(84)《全球化背景下儒家倫理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國際儒學研究》(第15輯),九州出版社,2007年。

(85)《中國思想史的哲學史與敘事模式》,《儒教、文化與宗教——劉先生守清七階論文集》,臺灣省學生書店,2006年。

(86)儒家詮釋學的當代發展,香港中文大學當代儒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學術文集》第19期),2006年。

(87)《從“三綱五常”看儒學的宗教性》,《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88)唐對新時期中國哲學的貢獻,《求真·求善·求美——紀念唐先生80壽辰暨從教55周年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89)《關於“三綱五常”的爭論》,鵝湖(臺灣省),2007年第5期。

(90)唐·與新時期中國哲學的建構,《深大學報》第1期,2007。

(91)儒學的現代轉型及其哲學闡釋,《儒學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2)《制度化背景下的中國哲學建設》,《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中國哲學》2007年第6期)。

(93)全球化背景下對儒家倫理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春季

(94)《漢學:從書籍到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內部雜誌,第1期,2007年。

(95)“身體知識”在中國哲學中的意義——從西方詮釋學的角度,《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中國哲學2007年第7期,NPC抄錄)。

(96)理解傳統,用現代詮釋傳統——景海峰教授訪談錄,《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

(97)《中國哲學合法性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收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98)重新定位儒學:從書本到生活,《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9月20日。

(99)唐·談儒學,《今日中國論壇》,第1期,2008。

(100)20世紀儒學的三次轉折,《學術研究》2008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2期,《中國哲學》2008年第5期,人大復印)。

(101)五倫觀的再認識,《哲學研究》2008年第5期;《國際儒學研究》(系列16),九州出版社,2008年。

(102)“身體知識”的意義——解釋學的視角,《中國儒學》(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103)《文明對話與當代中國的建設》,《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22期)。

(104)詮釋學的研究現狀與展望,《儒家經典與思想研究》(第壹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5)國學與中國哲學有什麽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9月8日。

(106)在文明對話中發展儒學,《第壹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9月。

(107)《中國哲學研究的範式變革與前景探索》,《文史哲》2009年第5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6期,《中國哲學》,人大復印,2009年第12期)。

(108)中國現代佛教發展的四個方向,《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0期。

(109)重塑中國的文化形象,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6年講座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4月。

(110)20世紀儒學的三次轉折,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7年講座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

(111)軟實力的出現,特區的實踐與理論,65438號+0,2010。

(112)國學與當代中國文化,河北學術期刊,第2期,2010(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第3期,2010);第二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9月。

(113)現代三賢:熊十力、梁漱溟、馬壹浮,中國文化,第31期(第2065438期+00春)。

(114)國學三形態,天津社會科學,第4期,2010(新華文摘,第21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第5期,2010)。

(115)啟蒙與教育的區別——壹種詮釋學的分析,《現代思想天平下的啟蒙理念》(胡誌宏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

(116)儒家詮釋學的當代發展,中國詮釋學(第八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情理之間——馮大文教授人生七階慶典文集,巴蜀書店,2011。

(117)啟蒙:理解中國哲學的新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8月9日。

(118)解釋學視野下的儒家哲學啟蒙觀,《深圳大學學報》第6期,2011(《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第1期,2012)

(119)論中國哲學的現代敘事模式,《江南大學學報》第6期,2011;《治道新解》(李紅壘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120)從全球化視角解讀中國哲學,《中華讀書報》,2012年2月29日。

(121)《當代中國哲學的敘事語境與通融取向》,社會科學,第2期,2012。

(122)《理壹分書》解讀,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