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岡:從歷史走向明天
從地圖上打量福岡,只是壹個遠離東京、在日本西南端的濱海城市。及至走近,壹股神秘與 親切交織的氣息迎面撲來。
到福岡的第壹天,日本的朋友就帶我們去福岡市博物館參觀。 福岡,古稱“博多大津”,自古就是日本面向亞洲大陸開放的重要窗口。大量翔實的館藏文 物,生動地述說著昔日福岡作為日本國際交流據點的悠遠歷史;而與中國大陸的交往史,成 為其中最為珍貴耀眼的壹頁:日本最早的稻谷種植技術,就是大約公元前4世紀從中國最先 傳入福岡的;壹顆公元57年中國漢光武帝賜予福岡倭國國王的金印,1989年在附近的賀誌島 上壹出土便被視為國寶;壹艘精美的遣唐使船模型高懸風帆,記錄著6世紀末至9世紀末日本 10多次向中國派出遣唐使、留學僧,引進先進制度和技術的難忘歷史;壹件件平安時代末期 至鐮倉時代遺留的陶瓷器皿,則鉤沈出中國宋元時代商人大量僑居博多、博多由此成為中國 進口商品集散地的輝煌往昔……
佐賀縣之行,又壹次讓我們體味到中日友誼的芳菲。
11月23日,細雨紛飛。壹大早我們就從福岡驅車趕往毗鄰的佐賀縣,去參觀著名的吉野裏遺 址公園。正是星期天,又逢日本的“勤勞感謝日”,然而吉野裏的工作人員卻已等候多時。 這是壹處占地54公頃的國家壹級保護遺跡,囊括了從2萬年前到16世紀日本不同時期的歷史 遺存,1988年出土以來,已接待了來自海內外的參觀者1250萬人次。主人鄭重推薦的重要考 古發現,是彌生時代的環壕部落遺址,其時正是我國的秦代到三國時期。在這些日本最早的 社會結構中,處處可見來自中國的烙印。漫步吉野裏,環壕式結構的部落、低矮的半地窖居 所,還有獨特的陶罐棺葬,都酷似中國的西安半坡遺址。3000多個陶土罐棺中有400個尚遺 白骨,而據考古發現,其中不少正屬於三國時期渡海而來、定居於此的中國人。更讓日本朋 友津津樂道的是,日本歷史上神秘的卑彌乎女王,極有可能就生活在吉野裏壹帶。彌生時代 的日本還沒有出現文字,被當地人引為重要歷史佐證的歷史記載,是出自中國《三國誌》中 的《魏誌·倭人傳》!
750多年前由中國傳來的博多織錦,已被定為日本的國家級傳統工藝品,至今仍是福岡人饋 贈客人的最好禮物;深受中國明清時代流入的青花瓷藝的影響,佐賀縣的有田燒成為日本陶 瓷工藝的源頭,有田町與中國瓷都景德鎮也在幾年前結為友好城市,技術交流不斷加強……
流連西日本的短短幾天,壹段段生生不息、彌久常新的中日友好交往佳話讓我們陶醉、沈思 。當我們走進西日本新聞社,造訪這家九州地區最大的報業集團時,又引發了諸多感慨。
西日本新聞社座落在福岡市最繁華的天神地區。西日本新聞社作為九州地區影響最大的報紙 ,其歷史可追溯到120多年前。現在每日32個版的日報發行量達41萬份,讀者為250萬人,此 外還出版晚報和體育報等。由於九州、福岡和中國的特殊交往歷史,西日本新聞社格外關註 來自中國的消息,多年來傾力於中日友誼的傳播。對我們的來訪也十分熱情,清水社長、玉 川編輯局局長出席了為我們專設的座談會,清水和幸秘書部長更是全程陪同參觀。更讓中國 同行感興趣的是西日本新聞社在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積極進取的姿態。為了提高辦報速度 ,西日本新聞在全國各大報紙中率先采用了NWS和DWS聯動的新技術,使編輯組版實現了壹體 化,大大增強了競爭力。1997年2月1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現任編輯局 經濟部長安川當時正任西日本新聞社駐北京記者,20日淩晨接到新華社播發的消息後,他迅 速傳回本部,此時日本時間已是3時46分,過了截稿時間。由於采用了先進的編輯制作技術 ,西日本新聞社很快就在做好的版面中插入了整整3個版的相關報道,4時10分付印,成為日 本最先準確報道這壹消息的報紙,由此獲得了當年的日本新聞協會獎。
為地區發展作貢獻是西日本新聞壹貫的使命。早在100多年前,西日本新聞社就提出了建立 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倡議,想讓這段珍貴的記憶從過去延續到明天,長久保存、永遠鮮活。百 年推動,不改初衷。
即將告別福岡時,我們高興地得知,日本政府終於作出了2001年動工建設九州國立博物館的 決定,籌委會已正式成立……世紀之交償夙願,所有領略過西日本風采的中國人都由衷為此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