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教育:壹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道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壹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向預期方向發展的活動。
二,教育起源理論
神話起源說:教育是人格化的神(神或天)所創造的,體現了神或天的意誌,使人皈依神或服從天。
生物起源論:教育來源於動物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論:教育起源於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勞動起源論:教育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壹。
測試中心3。古代社會的教育
1.中國最早的學校教育形式出現在夏朝。
2.中國對奴隸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教育的特點是政教合壹,學在官中。
3.春秋時期,私塾興起;戰國時期,私塾呈現出極大的繁榮和發展。
4.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
5.古希臘的斯巴達重視軍事體育教育,以武術為特征;而且雅典有崇文的特點。
考點4。影響人們身心發展的因素
內因:遺傳素質——物質基礎和前提;主觀能動性-決定性作用。
外部因素:環境——可能性/現實性;學校教育-主導作用。
考點5。教育與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關系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1)政治經濟體制決定了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和經濟制度決定了受教育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教育的目的。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需要教育為政經系統培養人才。
(2)教育是壹種影響政治和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第六,教育目的論。
1,社會本位論
代表人物有: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塗爾幹等。
社會化教育的目的論觀點是: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註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壹項國家事業;對教育的評估取決於其對社會發展貢獻的指標。
2.個體導向理論
代表人物有:盧梭、羅傑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個體本位教育的目的論觀點是: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滿足人的需要;重視教育對個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提升人的價值,促進個體自我實現。
3.教育無目的性理論。
是杜威提出的。在《民主與教育》中,他指出“教育的過程在自身之外沒有目的,它是自身的目的。”杜威否定的是教育目的的籠統和抽象,強調的是教育過程中的目的,即每壹項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而不是主張教育完全沒有目的。
測試中心七。教育系統的發展趨勢
1.從縱向來看,雙軌制正在向支線制和單軌制發展。
(1)雙軌制:19世紀,歐洲將學校分為兩種不同的軌道:壹種是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後來包括其他高等學府)和中學(包括中學預科班);另壹條軌道是自下而上,其結構是——小學(後來的小學、中學)及其後續的職業學校(先有小學銜接的初級職業教育,再有初中銜接的中等職業教育)。
它們是兩個平行的系列,既沒有聯系,也沒有聯系,從而剝奪了在國民教育學校學習的勞動人民的子女進入中學和大學的權利。
(2)單軌制:19年底、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的壹種學校制度,特點是所有學生在同壹學校體系中學習,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各級各類學校相互銜接。
(3)分科制:是20世紀上半葉前蘇聯建立的壹種學校制度。這是小學教育階段強調* * *的壹種基礎教育,中學教育階段又分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
2.現代教育系統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重視與初等教育的銜接。
(2)加強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正在向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弱化。
(6)教育體系有利於國際交流。
八大考點,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的。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註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
測試中心九。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泛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與示範性。
5.教師工作方法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集體性。
考點十、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尊師愛生,民主平等,取長補短,心理兼容。
十壹、學生的主要權利。
1.受教育權
學生的受教育權包括完成法定年限教育的權利、學習的權利和公平評價的權利。
2.人權
身心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隱私權。
3.財產權
壹般來說,學生(子女)財產權包括財產所有權、繼承權、贈與權和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
測試中心12。課程設計的泰勒目標模型
美國課程理論家泰勒被譽為教育學的“課程評價之父”。65438-0949年,泰勒發表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可以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
1.設定目標:學校應該達到什麽樣的教育目標?(這是最關鍵的壹步)
2.選擇經驗:可以提供哪些教育經驗來實現這些目標?
3.組織經驗:我們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4.評估結果:如何確定這些目標真的實現了?
測試中心十三。制約進程的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測試中心十四。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
1,科教結合原則
(1)基本含義
既要向學生傳授現代先進科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結合知識和技能中固有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教育。
(2)貫徹這壹原則的要求
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1)基本含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中理解知識,註重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貫徹這壹原則的要求
①書本知識的教學應註重與實踐相結合。
②註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關系。
④補充必要的地方教材。
3.直觀教學原則
(1)基本含義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全面掌握知識。直觀教學可分為三類:物體直觀、模型直觀和言語直觀。
(2)貫徹這壹原則的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方法。
②直觀教具的演示應與語言講解相結合。
③要註意語言的直觀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