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事業、體育產業***襄體育盛宴
體育事業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源泉和保障,體育事業的結構與規模、資源與人才等直接影響到體育產業發展的程度和方向。如當前美國高校、職業、社會體育俱樂部的蓬勃發展就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空間。美國橄欖球、棒球市場的巨大規模就與美國橄欖球聯賽和文化的發展有直接關聯。年均7000萬、5000萬人次觀眾的美國棒球、橄欖球聯賽就是這兩個項目市場的最重要源泉。體育和其他很多活動的區別之壹就是其穩定的周期性和國際性,因此有利於進行長期持續的市場開發。因此,國際上很多城市特別註意通過體育賽事的舉辦來為城市贏得持續的發展機遇,隨之也產生了諸多商機。世界上目前的七個經濟大國幾乎包攬了最近20年奧運會和世界杯賽事就是壹個重要明證。而巴塞羅那、悉尼等城市通過奧運會而獲得的旅遊及相關產業的產值就十分可觀。
國際上甚至有體育經濟學家認為,壹個沒有品牌賽事的城市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體育之城(Sporting City)。因為體育賽事對於相關產業的聯動效應是整個體育產業中最為寬廣和深刻的。場館、交通、通訊、金融、傳媒、旅遊、教育、培訓、環保、機械制造等諸多產業都可以圍繞體育賽事而獲得擴大產值的商機。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不少城市壹方面爭取奧運會等全球超大型賽事,壹方面通過培植俱樂部參加國內穩定的職業聯賽,從而建立起圍繞體育賽事的產業集群。
體育賽事表演和體育健身娛樂是體育產業的兩個核心,兩者都具有帶動相關產業的能力,並且二者也具有相互聯動的機制。從整個體育產業的整體效應看,壹類體育產業的發展固然可以持續壹段時間或形成壹定的規模優勢,但如果不註意發揮其他相關體育產業的自組織能力,也可能造成不同體育產業之間的壹種負向影響效應的積累。如德國慕尼黑作為世界體育用品博覽會的固定舉辦地之壹,不僅形成了體育用品產業的體系,而且註意從職業和業余體育俱樂部的發展中尋求支持,並將城市內的職業和業余體育作為體育用品的重要消費客戶。而國內壹些城市在超出自身能力基礎上承辦國際賽事,壹定程度上又不具備將賽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使城市的發展失去了無法彌補的良好機會。
把脈中國體育產業
相對於西方國家較為成熟的體育產業發展模式,中國的體育產業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才有。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全民健身的傳統及休閑體育的興起,特別是奧運會的舉辦,對體育產業發展都是良好的契機。同時,發展體育產業也面臨諸多問題,困境的癥結就在體育產業產業鏈經營仍有障礙,體育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局面有待奧運後加以改變。
首先,體育產業屬市場經濟範疇。產業化的過程實際是壹個市場化過程,這個過程中既要設計出滿足和豐富人們娛樂生活的產品,同時通過多種商業模式的設計,促進產業目標的實現。當前的體育產業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就體育賽事資源和體育明星資源而言,資源還是比較集中在體育主管部門手中。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將體育資源市場化,通過市場的運作和包裝,提升體育資源的價值。在對體育資源市場化開發的過程中會遇到壹個核心的問題,就是體育資源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體育資源開發後的價值歸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企業對體育資源的開發無法作長期投入計劃,往往影響到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影響產業鏈完善的另壹個瓶頸來自體育人才緊缺,包括體育經紀、體育賽事經營管理等人才,大批體育事業條件下培養的人才如果不進行知識的更新,很少有人能夠勝任參與體育產業工作。人才問題在於:壹方面,全國各大體育院校每年輸出大批的體育人才;另壹方面,諸如NBA(中國)公司這樣的國際體育產業大公司在中國幾乎招聘不到合適的員工。壹方面,中國的壹些體育明星因沒有優秀的體育經紀人為其運作,明星的市場價值不高;另壹方面,中國的體育經紀人80%左右沒事可幹。
再者,由於全國性的體育電視傳媒資源稀缺壟斷,不僅導致壹些體育賽事無法有效傳播;還因傳媒成本增加提高了賽事經營成本,不利於體育賽事產業的市場培育。在國外,出讓體育賽事的電視轉播權的收益是賽事最主要的收益之壹。在我國,由於體育產業還處於逐漸成熟的發展階段,賽事的質量和影響力都有限,而電視媒體對體育賽事的選擇主要是基於賽事的影響力和收視率。所以,除影響力大或政府扶持的賽事項目之外,電視傳媒經營還是以收費轉播賽事為主。因此,這種傳媒環境下要培育出自主的影響力大的賽事比較有難度。
體育產業正向休閑化、娛樂化的方向靠近。當體育成為壹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固定消費方式,當人們建立起對體育的忠誠度時,這個產業的機會將是極其龐大的。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奧運會的加速劑,尤其是城市居民,正在以不同途徑來選擇體育。正如前文所述,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體育事業的培養壯大、對體育活動的了解和喜好正是體育融入人們生活、成為消費必不可少壹部分的良好基礎。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國的體育產業正迎來壹個生機勃勃的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