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到底講的什麽?

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到底講的什麽?

估計很多人對“中庸”存在著傲慢與偏見,膚淺地認為中庸就是做人圓滑,不講原則,明哲保身,等等。

其實,中庸是壹種永不過時且至高的做人德行和智慧,更是壹種高深的處世之道。

就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庸是國人最為推崇的,但中國人是最懂何為中庸的,如果國人哪怕明白壹點中庸的道理,中國的問題也不會像現在這麽復雜。

難怪孔子在《論語》中說:“中庸作為壹種道德的體現,應該是最高尚最完美的了!

那麽,到底什麽是中庸之道呢?

如果通俗理解就是:“中”就是指做人做事不偏不倚,“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中道的意思,不偏向於任何壹方;具有執行的時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處。

論語》中,記載了這麽壹段孔子和弟子的對話: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優秀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有些趕不上。”

子貢說:“那麽就是子張更加優秀壹些嗎?”

孔子說:“過猶不及”,即:過分和不足都是壹樣的。

可見,孔子是非常重視中庸思想,推崇不偏不倚的處世之道。

因此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即:“君子遵循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小人對人對事往往違背中庸的準則。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為君子能隨時根據不同的情況,恰到好處地把握中正的原則,行事處世有度;小人之所以背離中庸,是因為他們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主觀武斷,沒有準則,無所顧忌。

國學經典《中庸》開篇便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即:當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動的時候,心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沒有太過與不及的弊病,這就叫做中。當七情六欲感應外境而發了出來,又能做到沒有太過與不及,沒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節,這就叫做“和”。

有修養的君子,如果能順應大道,達到中與和境界,那麽天地都會安居正位,萬物也都可以順遂生長。

所以說,中庸還有“中和”的意思,屬於壹種高情商的表現,可以讓人做事無往不利。

其實,《中庸》就是告訴大家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努力找到壹個屬於自己的平衡點,做人做事折中調和,這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可見,如果我們學會了中庸之道,便能慢慢懂得學會自我控制,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欲望感情處於壹個適度恰當的刻度上。

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如果用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話說,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用《易經》中的話說,就是:壹陰壹陽之謂道!

綜上所述,孔子眼中的“中庸”不是圓滑做人,而是壹種更高深的處世之道。

關註“國學新導航”,用國學開啟屬於妳的人生新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