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獺窟的名勝古跡

獺窟的名勝古跡

獺窟島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唐、宋、元、明至清以來長達1000多年歷史的石雕實物,是惠安石雕史上壹頁寶貴的歷史剖面。如唐建的浮山寺(後堂)、宋代的武安王宮(井亭宮)、元代的石塔、明代的獺窟媽祖宮(西宮)、六王府(後宮)、清代的節孝坊(獺江曾氏族譜載:秉德公,諱有德,字惟達,號敬亭。生於康熙甲申年(1704)七月初十日,卒於乾隆壬戌年(1742)九月十壹日。丁未年入泮,乾隆戊午(1738)科舉人。乾隆三年,秉德氏為母請旌節孝,奉旨建旌,旌表修入縣府誌,進主節孝祠,春秋配祭,有誌銘行略載小傳。)等,都還保存著各個歷史朝代的石雕,是惠安千年石雕史的見證。1987年被列為國家重要文物保護。

唐光啟間(885—888年)

◆《獺江所知錄》載:“慧遠,靈隱寺僧。善相地。先是獺江四面皆水,洞深莫測,人未有問津者。唐光啟間,慧遠以衣缽渡之,謂是上方真脈,乃鷲嶺飛來,將於此建叢林焉。既而登東臯壹望,慨然曰:“非我緣也,後有居者,族姓其蕃衍乎?”竟拂袖歸。或曰:別建寺於東山之麓。今其寺,井泉獨甘。”

浮山寺始建於唐僖宗光啟年間(885—888年),系浙江杭州靈隱寺僧人,法號“慧遠禪師”創建。寺原有三大院落,從前面到後面依序是佛堂、僧堂、經堂,規模宏大,巍峨壯觀。寺內奉祀三寶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地藏王諸佛像,歷代香客雲集,香火鼎盛,蜚聲於閩南壹帶。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惠安建城五座,以防禦倭寇入侵,獺窟城就建在浮山寺前面。為建城池需要,拆掉浮山寺前面兩座院落,僅留存後座,即原來的經堂,故此後人們稱浮山寺為“後堂寺”。

宋開禧間(1205—1207年)

◆《獺江所知錄》載:“道詢,白沙真陽寺僧,幼有靈異。宋開禧間於獺江候渡,有了角道人與之坐,語道詢道:“何不作橋?”道詢以風波為辭。道人曰:“汝作詩念,橋何以成?”道詢遂率其徒操舟運石,成橋七百七時間。南北跨岸;潮至橋沒,潮退可渡;免墊溺之患。——了角道人者,純陽仙也。後以丸丹授道詢。景炎元年(1277年)賜道詢“靈應大師”。”

惠安縣洛陽白沙真陽寺僧道詢,率其徒以舟運石建橋,石橋長約七裏,***有七百七十孔,南北跨西岸。潮至橋沒,潮退可渡。

明萬歷三十二年十壹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此橋受到摧毀性破壞,就此蕩然無存。現陸上橋頭遺址名為“橋仔頭”。

宋淳佑八年(1243年)

◆《獺江所知錄》載:“宗輝,不知何處僧,晨鐘暮鼓,益無所稽考。惟荷山小折而西,有兩古井,井垣並鐫“淳佑癸卯僧宗輝建”八字。知為出家於宋理宗時,蓋六百余年矣。離古井不數武,舊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石獅),浮屠(石塔)高達精巧,皆題大德年號。或即宗輝當日卓錫處,而重修於元代歟?”

宋景炎元年(1276年)。

◆《獺江所知錄》載:“景炎元年(1276),端宗航於泉州港,值蒲壽庚作亂,與元將唆都犯帝舟,因改泊外渚,即獺江。忽濛煙蔽海,咫口莫辨,庚懼不敢迫,帝遂趨潮州,口占《踏沙行》壹首與居人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獺江新考》載:“城,正方,明洪武初,命江夏侯蔔築於此。泉四巡司之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