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的壹部《芙蓉鎮》,便是十年浩劫前後的聚焦鏡。
我並不了解這個時代,但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去窺看壹下父輩經歷過的動蕩時刻。那是上壹代中國人如何也抹不掉、刮不去的烙印,數不清的人都在這個時代中承受著苦難,或是在壹切歸於平靜後暗自神傷。
如作者在全文開頭的自序:“唱壹曲嚴峻的鄉村牧歌。”是的,歲月如歌,但那個回蕩著精神沖擊的歲月該是壹首如何的曲子呢?作者將各段迥然不同的旋律編在這幾個人身上:
堅強敏慧但紅顏命薄的“芙蓉姐”胡玉音,相信勞動致富、木訥寡言的屠戶黎桂桂,因為自身難保而背叛自己、背叛胡玉音的大隊書記黎滿庚,對現實無可奈何、只有“醉眼看世情”的北方大兵谷燕山,裝瘋賣傻卻從未懷疑真理必勝的“秦癲子”秦書田,心狠手辣甚至有點心理變態的“運動闖將”李國香,好吃懶做、甘心當流氓無產者的“運動根子”王秋赦。
這些名字都被作者賦予了極為濃厚的人格影響力,讓人不禁聯想到他們的真實存在,可謂塑造得有血有肉。這些身份各異的角色,在芙蓉鎮這個曾經秀麗的鄉村裏,奏出了壹曲富有味道卻充滿血淚的嚴峻樂章。
同時,《芙蓉鎮》的鄉村風情畫也是值得稱道之處。閱歷豐富的作者把自己生活中所諳熟的南方鄉村,濃縮進這部描寫文革的小說裏,把風雲色變的政治寄寓於風俗民情圖畫,借命運多桀的人物演繹出鄉鎮生活的變遷,力求刻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
《芙蓉鎮》的結構自有其特別之處。作者將全文分成四章,其中每章七個小節:1963年的“山鎮風俗畫”,交代了時代背景與人物性格;1964年的“山鎮人啊”,文革即將展開,芙蓉鎮壹派山雨欲來之勢;1969年的“街巷深處”,描寫了文革之中芙蓉鎮的改頭換臉;1979年的“今春民情”,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雨過天晴,好人終有好報。結構編排犬牙交錯,經緯編織,但亦渾然壹體,有條不紊。
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是中國史上又壹次對文化、對知識盲目的踐踏,多少作家學者,多少正人義士,受到精神及至肉體上的迫害。值得慶幸的是,還有壹部《芙蓉鎮》,具備了歷史的批判力和文學的影響力,將這個動蕩的年代娓娓道來,留給對新壹代中國人的警鐘和鞭策。
本文章轉載自:/yuedu/2009/0222/article_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