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斯蒂.布朗出身於壹個貧困的大家庭(21個子女,其中13人活了下來),父親是個脾氣暴躁的建築工人。
克裏斯第壹生下來就患有腦癱,致使全身只有左腳可以自由活動。在用左腳撿起了壹支粉筆前,他壹直被視作智障兒,母親堅持教他讀和寫,即使父親放棄了希望而借酒澆愁。克裏斯蒂19歲時,母親為他請來了腦科醫生愛琳.科爾,愛琳通過腦部按摩和發音訓練使克裏斯蒂的情況得到極大改善,使他可以用語言和母親之外的人交流。同時克裏斯蒂愛上了愛琳醫生,然而在得知愛琳即將結婚的消息後,他接受不了現實而自暴自棄,還是母親的鼓勵將他拉出困境。最終,他成為了著名的畫家和作家,而且還和常人壹樣,找到了意中人並與之成婚。
應該說,這不是個快樂的故事,雖然結局幸福。但是電影刻意抹去了悲慘的色彩,電影中的克裏斯蒂不僅擁有常人的權利,要求,而且頑強好勝,沒有絲毫殘疾人常見的自卑,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毫不退縮,極力爭取,還有些咄咄逼人。我想,這種性格和他的家庭有很大關系,母親從未放棄他,即使丈夫失業、無米下炊,她還是保存著為克裏斯蒂買輪椅的積蓄;兄弟姐妹從未嘲笑鄙視他,男孩們踢足球,讓他做守門員,甚至因為聰明,他成了男孩們的中心;最初父親曾嫌棄他,但當克裏斯蒂掙紮著用左腳寫出“MOTHER”這個詞後,父親驕傲的向酒館的眾人宣布他是布郎家的天才。就是因為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克裏斯蒂非但沒有自卑消沈,反而活躍張揚,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天才。
確實,必須得承認,克裏斯蒂.布朗是個天才,這讓我在尊敬他的同時,產生了些許困惑。他是個只有左腳可以動的殘疾人,即便畫家生涯不那麽成功,人們也會為其十倍於常人的努力而嘆服,但他的自傳和電影極力淡化殘疾人身份,他將自己視為常人,更將藝術視為與肉體無關的行為,所以突破肉體的藝術被壹個殘疾人或所謂的正常人表達出來沒有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表現的是克裏斯蒂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他的奮鬥歷程。所以,這不是壹部殘疾人的電影,沒有歧視,不是因為人人平等,恰恰是因為克裏斯蒂高高在上,克裏斯蒂非但有繪畫的天賦,而且極為聰慧,算出姐姐不懂的算術題;受不了寒冷而帶領兄弟用狡猾的辦法偷煤 ;成人後肆無忌憚的和眾人談論藝術及哲學,他始終是布朗家鶴立雞群的天才。那麽,他的奮鬥具有普遍意義嗎?姑且不談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單論他的成功,是否會給大家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退壹步講,社會的每壹個成員都有爭取平等的權利,無論正常人還是殘疾人,無論強勢集團還是弱勢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