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壹品武官的補子圖案是麒麟。
清代武官的補子圖案為:壹品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犀牛、九品海馬。補子:清代文武官員穿著服飾的前胸和後背均綴有壹塊繡有飛禽或猛獸的繡片,稱補子。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
清代的補子源於明朝,也有所改進和發展。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壹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壹分為二。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左右。
補子歷史價值
明清時期的補子折射出的封建等級制度關系,是在“禮”的束縛下的規範化。在封建社會中,服飾是表達禮儀的重要形式,在服飾中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而在服飾中,越是近於朝廷,禮儀越嚴格。補子則是這種禮儀最為典型的呈現方式 。
中國古代服飾壹直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紋樣更是象征身份的符號。補子的出現是幾千年來服飾發展的凝練,是在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紋樣本身只是壹種裝飾性的圖案,當在人們心理作用外化出神靈崇拜、政治思想、倫理觀念後,具有了等級區別、文化內涵和世俗觀念。具有了政治功能的紋樣將壹切的大小尊卑概括成符號化來表現,成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工具,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