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當前財務報告預測財務局限性
壹,現行財務報告的局限性
現行的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或利潤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組成的財務報告三表體系,基本能滿足使用者對企業真實、公允披露會計信息的需求,但仍存在壹些不足。
(壹)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現行財務報告側重於硬資產,但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的壹些前瞻性信息、不確定性信息和有關無形資產的信息,因此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進行預測的需要。由於這些重要信息無法在財務報告中獲得,投資者不得不轉向其他信息渠道,增加了信息搜尋的成本和風險,進而影響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在線實時報告系統(OLRT)和企業的網絡化為財務報告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供了便利條件。但這種便利並沒有被利用起來,會計仍然是壹個封閉的系統。
此外,由於現行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事項必須以貨幣計量為基礎,壹些非貨幣經濟事項,如人力資源和各種軟資產(如知識產權和員工智力)在財務報告體系中無法充分揭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勞動者付出的主要是腦力勞動。在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構成中,知識含量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知識資本成為了成功的關鍵。
(二)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風險信息和不確定信息披露的要求。
在傳統的工業經濟中,信息使用者關註的是財務信息。在市場經濟中,信息使用者不僅要獲取財務信息,還要獲取非財務信息;不僅要獲取定量信息,還要獲取定性信息;不僅要獲取確定的信息,還要獲取不確定的信息;不僅要獲取歷史信息,還要獲取預測信息;不僅要獲取企業整體信息,還要獲取分支機構信息。同時,用戶對信息質量的要求強調信息的相關性、壹致性和及時性。
現代企業的經營有很多風險,比如參與其他行業帶來的風險,所從事行業的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市場風險,企業在交易過程中選擇不同的金融工具帶來的交易風險。財務報告應該從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充分披露這些風險信息。但是,按照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指標內涵和計量原則,無法全面揭示企業面臨的未來風險和各種不確定信息。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廣泛采用,企業經營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然而,由於傳統會計理論的限制,現行財務報告既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機會和風險及其基於未來合同履行的特征,也不能解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問題。
二,改進現行財務報告的原則
(壹)充分提示(披露)原則
目前的財務報告應擴大披露範圍,並爭取得到充分提示。不僅要披露財務信息、定量信息、確定性信息和企業整體信息,還要盡可能披露非財務信息、定性信息、不確定信息和企業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全面透徹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並據此做出正確決策。
首先,要註意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引起企業未來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的劇烈變化。如果不披露這些信息,可能會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投資和信用決策出現錯誤。
其次,要重視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將信息披露的重點放在實物資產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實物資產的價值與企業創造未來現金流的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正在減弱。在現行財務報告制度下,投入人力資源的支出,無論金額大小,都被視為當期費用,這就大大低估了人力資產的價值,大大增加了費用,從而造成了財務報告數據的失真。因此,人力資源信息披露應該作為會計學科的壹個重要課題來研究。
第三,要重視企業無形資產的披露。披露這部分資產的價值及其未來盈利能力的信息,將更有利於信息使用者評估企業的整體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基於知識的無形資產越來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和市場價值的關鍵。財務報告應提供更多關於企業無形資產的財務信息,突出無形資產的重要性。
最後,應披露非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壹般包括:(1)經營業績信息,如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度、新產品開發和服務等。(2)企業管理當局的分析和評價;(三)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情況;(4)背景資料,包括業務經營、資產範圍和內容、主要競爭對手、企業發展目標等。;(5)企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這些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將有利於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綜合分析評價和對企業前景的判斷。
(二)實時報告原則
本期財務報告是按照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按年、按月編制的。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相對穩定時對決策者有用,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壹年甚至幾年後的財務狀況。然而,在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增強的經濟環境下,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大大縮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企業根據經濟業務的發展實時計量財務信息將成為可能。因此,在保留現行定期報告模式的同時,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實時報告,隨時生成不同時期的會計報表,讓外部人員及時獲得企業動態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
(3)前瞻性預測原則
在真實揭示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增加企業在未來經濟活動中面臨的機遇和風險的前瞻性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1)前瞻性信息,即企業面臨的機遇和風險以及管理部門的計劃;(2)背景信息,即企業經營情況、資產範圍和內容、主要競爭對手和企業發展目標等信息。
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在報表附註和招股說明書中用文字或數據說明。三、改進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思路(壹)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社會責任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註。壹個企業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它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投資者不僅要關註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還要關註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編寫社會責任報告有很多好處。第壹,隨著貨幣資本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貢獻比例不斷增加,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第二,貨幣資本支配者公布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貢獻分配,將有利於社會對企業的監督。第三,公布企業對社會的真實貢獻及其分配情況,對於協調勞資雙方、各種資本供給者、企業和社會的關系,解決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第四,了解企業對社會的真實貢獻,有助於國家科學地進行宏觀決策,促進經濟發展。
不同國家對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有不同的規定,披露的要求和內容也不同。但社會責任最重要的方面包括:教育、醫療、公益、員工的就業和培訓、員工的勞動保護和休息、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城市的重建和發展。
中國企業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其他財務報告或單獨的社會責任報告的形式進行披露。增值報表是目前國際上比較完善的社會責任報告方法。我國應關註增值報表編制方法的研究,出臺相關準則,盡快將增值報表納入我國財務報告體系。
(B)預測的編制
財務報表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迫切需要了解企業未來的經營和發展情況,索取企業未來的預測信息,特別是財務預測信息。根據前瞻性預測原則,管理當局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進行預測。但是,投資者僅僅根據當期財務報表中的歷史信息來預測企業的未來是不夠的,也不能簡單地用反映企業過去經營成果的財務報告來推斷企業的未來。同時,由於報表使用者自身經驗、技術以及對企業了解的不足,無法對企業未來的情況做出合理的預測。
現實中,財務預測信息即使不公開,也會通過非正規渠道傳播,被少數投資者使用,並可能因誤傳而誤導用戶。因此,企業有必要按照規範的要求披露財務預測信息。我國目前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中公布盈利預測信息。這些預測信息雖然缺乏可靠的保證,但可以克服歷史信息的不足,增強用戶決策和評價的相關性,因此應該是信息披露的壹個重要方面。當然,預報信息的提供也要註重成本和效益,加強標準化和監管,提高其規範性、準確性和時效性。壹般可以采用去年、今年、明年的三欄式結構來編制預測資產負債表、預測利潤表和預測現金流量表,以披露相關的預測信息。
就披露的內容而言,最好的披露形式是壹份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但在實踐中,編制壹份準確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是非常困難的,其可行性也較差。許多國家只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預測數據。筆者認為,編制壹份完整的預測性財務報告,不僅技術難度大,更重要的是沒有使用價值。因為不同的人從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同壹家公司,必然會因為對收益和風險的態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沒有必要編制全面的預測性財務報告,但應在資產負債表外盡可能詳細地披露壹些與預測企業未來價值有關的信息,如企業投資、產品市場份額、材料成本波動、新產品開發等信息,為財務報告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價值趨勢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務。
(3)編制全面收益報告
綜合收益是指報告期內,除與所有者的交易(股東投資和股利分配)外,主體權益(凈資產)的增減。綜合收益應分為已確認和已實現的凈收益和其他已確認但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本期財務報告中的收入是基於貨幣不變的假設。在經濟活動相對簡單、貨幣變動不大的情況下,收益與綜合收益相差不大,財務報告使用者可以據此做出更正確的決策。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復雜化,商品的市場價值變動更加頻繁,因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未實現收益得不到確認,使得傳統會計收益與企業真實綜合收益的差異日益拉大,當期利潤表已不能真實反映企業本期的間接總收益。再者,未實現的增值被排除在收益計算之外,使得收益計算缺乏邏輯壹致性,導致後續出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和相關成本比例錯誤。因此,我國企業披露全面收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壹是由於我國商品市場價值變化較大,壹些企業特別是老企業所持有的資產實際價值與會計賬簿上的資產價值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必然是壹種預算損益,揭示它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收入情況。第二,全面收益的披露可以有效遏制企業操縱利潤或粉飾業績的行為。通過資產置換等方法將未確認的損益轉為當期損益,是操縱利潤最常見的方法。如果采用全面收益報告,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操縱利潤的可能性,從而使會計信息更加真實。
對於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編制綜合業績報告是壹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企業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首先,擴展損益表以涵蓋財務績效的所有項目。其做法是將利潤表分為三個部分:壹是營業利潤,區分並列示持續經營項目和臨時經營項目的收入;其次,也有例外,包括處置固定資產的利得或損失、與重置或重建相關的費用、出售和處置經營項目的利得或損失。最後列舉非常事項,即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之外的非正常、偶然事項。二是單獨編制綜合利潤表,作為傳統利潤表的補充。三是與權益變動表合並,綜合收益的各個組成部分壹起報告。
(四)編制分部報告
分部報告是將企業所有子公司的重要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信息按地區、行業和產品類別進行分解和分類,向各類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集團不同分部的財務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及時了解各行業、各地區分部的具體情況。國際會計準則第號。14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81發布的《財務信息分部報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業和地區的分部信息,1997正式發布了《分部報告》會計準則。中國證監會也對上市公司披露分部信息做出了相關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分行業、分地區提供前兩年主營業務收入、稅前利潤、凈資產等信息。在財政部發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中,也要求營業利潤和分部資產表是公司提供的四個附表之壹。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披露的分部信息仍然較少,分部劃分不夠明確,需要進壹步規範和完善。
四。結束語
財務報告存在的基礎之壹是決策有用性,即向相關利益集團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財務報告不能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筆者認為,改進財務報告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要註意的是,在改進和完善財務報告時,既要考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又要充分考慮“收益>成本”的原則。提供的信息應充分、準確,易於用戶理解和接受,便於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綜合能力和未來前景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參考資料:
謝靜範立東。公司財務報告若幹問題的探討[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
[2]彭·,周·。會計分部報告體系的改進[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
[3]昌松,朱海丹。論企業的報告分配與分部報告[J].會計之友,2003,(5)。
[4]張茹。論我國現行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J].湖北社會科學,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