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從分裂走向統壹,民族政權並立,民族融合進壹步加強,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末年形成的藩鎮割據勢力發展,形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各割據政權間混戰,造成黃河流域社會動蕩,生產破壞。在此期間,以契丹為主的少數民族勢力進入中原地區。江南地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迅速發展。五代後期,黃河流域統壹趨勢發展。後周世宗進行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創造了條件。
北宋與遼、夏、金 960年北宋建立後,先後攻滅各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壹步強化,但因此也導致了壹些社會問題。北宋中期,封建統治出現危機,發生王安石變法,但最終失敗,北宋衰弱的局面繼續存在。北宋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其中以商品經濟的發展最為顯著。唐朝末年以來,邊疆少數民族發展,至北宋形成了各民族政權並立的局面。北宋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間發生過長年的戰爭,但彼此關系以和平交往為主流,頻繁的經濟交往促進了民族融合的發展。
南宋與金 北宋結束後,南宋政權建立了在南方的統治。南宋軍民對金軍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宋、金最終達成和議,形成南宋、金、西夏並立的局面。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繼續發展,海外貿易進壹步擴大,古代經濟重心南移進程基本完成。北方金統治地區的經濟在戰亂後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融合趨勢繼續發展。
元朝 13世紀初,蒙古地區實現統壹,蒙古政權建立。此後,蒙古政權依仗武力先後攻滅西夏、金、大理和南宋政權,於1279年重新統壹了中國。其間,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元朝為鞏固統治,建立了行省制度,發展了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元朝時,棉紡織業、國內交通和對外貿易獲得發展。元朝的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實行民族分化政策,使元朝統治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元末農民戰爭,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宋元文化 宋元時期,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在古代科技、教育、史學、文學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學法指導
1、學習時應對宋、元的歷史地位有整體認識。對於宋,應認識到它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等方面全面超過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又壹個高潮。中國古代兩次發展高潮,壹為秦漢,壹為唐宋。應避免用唐的盛輝掩蓋了宋的發展。
對於元朝應重點認識其“繼往開來”中的“開來”作用,它開創了元明清五六百年的統壹局面,統壹後實施有效管理措施,使中國疆域最遼闊,首創行省制影響至今。對外貿易空前發達。
2、本單元涉及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因而此時可著手對各少數民族的總結。對於少數民族政權應掌握其族源,興起時代,建政權的時間地點,處於在中原政權的哪個方位,發展演變及最後結局。
重點、難點知識講解
1、藩鎮割據局面是怎樣解決的。
自安史之亂後,形成了割據局面,到五代十國時,藩鎮割據達到頂峰。但五代十國時期孕育了統壹因素。經過長期的戰爭,士族地主勢力受到掃蕩,農民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輕,從而大大減少了分裂割據因素,增長了統—的因素。
後周世宗柴榮的改革,大大抑制了藩鎮,加強了皇權,增強了國力,並開始了統壹戰爭,為北宋結束分裂奠定基礎。北宋建立後,先確定了完成統壹的政策,根據“先南後北”的策略,宋太祖、宋太宗在十幾年中,陸續消滅了南方和北方的十國,從而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藩鎮割據。與此同時,在政治、經濟上宋太祖還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削弱朝中大將兵權,派文臣做知州,改革軍制和軍隊,從而將軍權集中於皇帝,消除了藩鎮割據的經濟、軍事基礎。
2,北宋時期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
初期:壹是國家分裂,十國割據。通過宋太祖和宋太宗陸續消滅割據政權解決這壹問題。二是趙匡胤以統兵大將身份奪取皇帝權位,中央政權不鞏固。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解決。
中期:主要是三大社會問題,壹是財政困難,入不敷出;二是土地兼並,農民負擔沈重,階級矛盾尖銳;三是遼和西夏威脅北部邊境的安全。王安石變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因保守勢力阻撓破壞,變法失敗。
後期:壹是政治腐敗,二是面臨金的進攻。北宋在與金的鬥爭中軟弱無能,最終導致亡國的命運。
3、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
壹是重文輕武,文人治國。這是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稱雄於政的教訓。派文臣做知州,剝奪節度使的軍權。其有利的壹面在於有效地鞏固了統壹,但其不利在於造成軍事戰鬥力的低下,因為文官不懂軍事。
二是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於中央。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由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中央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和軍權都收歸中央。這壹方面有利於有效地鞏固統壹防止分裂,但另壹方面卻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辦事效率的低下,而中央卻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造成冗官。
三是弱枝強幹,守內虛外。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強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加強中央軍隊,削弱地方武裝力量。這固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鬥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
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後果和影響,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言:“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壹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的這壹認識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和影響:把以軍權為核心的地方權,全都收歸中央,造成地方失去保衛中央的作用。
4、江南的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江南是指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我國歷史上,黃河中下遊地區是開發最早的地區,這裏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是我國古代的經濟中心。但自東漢以後由於黃河流域戰亂頻繁,在我國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動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歷史趨勢。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東晉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農業生產開始趕上北方;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方幾無差距;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壹步發展;經兩宋經濟發展至南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進程已近完成,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全面超過北方;元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壹是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壹定的影響。
促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戰禍多,南方相對安定。②北民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政權統治者大多比較重視經濟發展。④都城南遷,政治重心南移,也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的開發。⑤海外貿易優於北方。
5、如何認識王安石變法
應從三個方面認識:
(1)變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改革。
(2)變法的內容,主要用以調節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雖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軍隊戰鬥力有所增強,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但並沒有使社會矛盾得以根本解決。因而無法真正緩和嚴重政治危機。
(3)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變法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整,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為變法面臨的危機中,政治危機是根本性的,這壹危機是由地主兼並土地,階級矛盾尖銳造成的。既然如此,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並,那麽,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階級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下,新法被廢除。
6、宋代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壹定的文化現象都是某壹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宋代歷史更是集中反映了這—點。
宋代科舉制發展,私人書院也註重按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德行,這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現。
詞這種新體詩歌的發展,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城鎮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
李清照作品的憂傷、辛棄疾的壯懷、陸遊對統壹的渴望,都是當時民族矛盾和民族政權並立的反映。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是直觀的反映了宋代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7、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的原因和元朝的階級關系
元朝為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建國後推行民族歧視和分化政策。又因為蒙古族是少數民族,在長期征伐中,蒙古族經常驅使被征服民族去進攻尚未征服的民族。這樣,按征服早晚來確定各民族的地位,從而確定四個等級。
就階級關系而言,元朝仍然是代表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是以蒙古貴族為首,包括各族上層分子在內的封建地主階級對各族人民的聯合專政。蒙古貴族也很註意籠絡漢族官僚。漢人和南人中的地主官僚,仍享有各種特權。由此說明,元的社會矛盾仍是階級矛盾。就當時整個社會而言,民族矛盾雖然存在,但最終還是表現為階級矛盾。
歷史現象分析
趙宋王朝為什麽只是能實現有限意義上的統壹,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卻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統壹,其中原因何在?
這主要是由兩政權所處的不同時代及兩政權統治者不同的內外政策和精神狀態決定的。
首先,從他們所處的時代來看,兩宋時期統壹全國的時機根本不成熟,各種條件均不具備,而蒙古政權崛起時統壹的時機已成熟了,表現在:
①兩宋時期中原宋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實力處於均勢狀態,這就奠定了它們並立的基礎。而蒙古政權崛起時,其它政權則都處於統治的末期,統治腐朽,危機重重,衰敗不堪,均勢格局實際上已被打破。
②從民族關系上看,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正處於融合過程之中,而蒙古政權崛起時,唐末以來各族人民之間聯系密切,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統壹已成為歷史必然趨勢。
③從經濟上看,由於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的廣泛深入地擴展,各少數民族迅速封建化,邊地和中原、江南地區到蒙古政權崛起時,在經濟上聯系加強,這就為完成實現大統壹奠定了經濟基礎。
其次與宋元兩朝統治者的內外政策和精神狀態息息相關。
①從其內外政策上來看,趙宋王朝推行的是“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方針,這就使其不能征服周圍邊少數民族政權,從而將其置於自己統轄之下,而蒙古崛起時,則采取了積極進攻的方針並且輔之以多變的策略。
②從其精神狀態上看,趙宋王朝的統治集團總體上腐朽的,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而蒙古政權的統治集團則上下齊心,團結壹致,充滿著自強不息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
試題解析
1、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宋元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實質上就是少數民族的
A、內遷過程 B、封建化過程
C、漢化過程 D、農耕化過程
〔解析〕本題答案是B。伴隨著兩個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各個少數民族逐漸擺脫了落後的社會形態,接受和采納了中原地區先進的,即封建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生活方式。這樣的轉變過程,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角度看,就是少數民族逐漸由前封建社會(註:前封建社會是指封建社會以前的原始社會或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過程,即封建化過程。“內遷過程”的表述不能說明社會發展的這種質的變化。“漢化過程”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壹個重要方面,但以偏概全。當然,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兩個時期的民族融合,得到的結論是不同的。如果把題幹中“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換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那麽答案就是“D”了。因為伴隨著民族融合過程,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逐漸由遊牧向農耕轉變。
2、宋高宗和秦檜殺害嶽飛的最主要原因是
A、妒賢忌能
B、看到人民拿起武器,害怕加深宋金矛盾
C、要向金妥協投降
D、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威脅自己的統治
〔解析〕本題答案是D。嶽飛的軍隊屬於官軍,所以選項B應被排除。說宋高宗和秦檜要向金妥協求和可以,但不能說他們要投降,壹旦投降,就會連江山也沒有了。所以選項C也不合適。選項A是原因之壹,但不是最主要的。只有選項D指出問題的關鍵。這裏要註意兩宋投降派的壹個通病,就是自己既無心又無力抵禦金的進攻,又害怕包括人民在內的各種抗金力量的發展壯大,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寧可割地求和,也要壓制抗金力量。